运城市蒲剧团的著名导演李泉水老师准备把他从艺65年的苦辣酸甜出一本书。知道我以前从事新闻工作,邀我为他写个东西,我欣然应允。原因有二:一是老友相邀,不敢不从命;二是我感觉李导的艺术生涯就是一部厚厚的蒲剧大字典,非常值得把他的奋斗历程分享给新时代的戏曲人,以催生更多优秀演员和导演。然而,几次提笔却一直难以成文,究其原因,还是对李导了解不够,李导就是一本厚厚的大书,我本人尚且未能读懂,何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想到已是耄耋之年的李导一生可能也就出这一本书了,往后再写,恐怕没机会成书。于是,不揣冒昧,怀着忐忑的心情,记录下对李导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我的一些感悟,若能以此启迪后昆,则余愿足矣!
对于戏曲,我是打小就喜欢,周围许多人都知道,以至于时至今日还有人说:你没唱戏,可惜了!记得初中时,家里有个录音机,我便把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下了所能见到的所有蒲剧磁带,王天明老师的《空城计》、王艺华老师的《黄鹤楼》、李爱玲老师的《三娘教子》《十告状》、雷俊生老师的《狱卒平冤》、白麦浪老师的《孙成打酒》等等,不一而足,许多唱段更是能背会唱。不过那个时候,完全就是一个戏曲狂热爱好者、一个戏迷而已!真正对戏曲有深入了解,是在观看市蒲剧团排演的《白沟河》之后。因为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本能,看完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的这一传统大戏,我感觉我应该写个东西,且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紧迫感,写完后自认为还可以,发给剧团的几个朋友,请他们把把关,几个人几乎没有商量就同时回复我:这部戏的导演是李泉水老师,一定要加上!于是,按照大家的建议,我加上了这个戏由李泉水导演排导,但说实话,对于当时只知台前,不知幕后的我这个戏曲小白来说,心里还一直犯嘀咕:一个导演,有那么重要吗?
对于一部戏而言,导演太重要了,这是我后来才逐渐意识到的。
认识了许多剧团的朋友,便不满足于只是在台下看戏,知道他们在排戏,也会在下班时间过去看看,满足一下好奇心,这个戏究竟是怎么糅合到一块的?排戏的现场让我很震惊,可以说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排练场,导演最大!无论是“梅花奖”获得者还是一二级演员,都要听从导演安排,有时候导演要求的动作,演员来不了,导演还得亲自示范,后来看到武俊英、景雪变、孔向东等几位大家文章,才知道,他们今天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李泉水导演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从这些名家开始第一次担任主角,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舞台艺术风格,再到艰辛的夺梅之路,都离不开李导的无私陪伴。在闲聊中,李导告诉笔者,名演员也是人,在未成名之时,他们也有过彷徨,也有过失望,也有过气馁和望而却步的畏难思想。是李导,对他们拉着、拽着、推着前行,有批评,有鼓劲,更有激励和鞭策,难怪许多老师在回顾自己艺术生涯之时,对李导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退休后的李导依然爱看戏,李导说:一方面,由于多年从事导演工作,戏曲,尤其是蒲剧界的各类赛事会请他担任评委,这是任务,必须去;另一方面,自己现在还能动,经常有剧团邀请给他们排戏,要排戏就不能拘泥于过去的老一套,要不断创新,而创新就需要学习。每一次观看演出,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嘛,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在戏曲改革的路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戏曲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的活力,适应新时期观众对戏曲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
生活中,李导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不管是面对领导还是一般人,泉水导演都很随和,与之交往总有如沐春风之感。但在排练场,李导却是一个一丝不苟的导演,更是一个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严师。不管是名演员还是跑龙套,做不到位必须重来,有的名演员、老资格在现场挨批,抹不开面子耍脾气,李导从来都是不温不火,耐心细致做工作,直到完全满意为止。李导说,他们怨我也好,恨我也好,我要的是这本戏见观众时无可指摘,这才是真正爱护演员、维护演员的形象,一时心软,抬抬手过去了,观众不买账,不一定会指责导演,但肯定会笑演员、骂演员,当导演就是要对演员负责。
多年来,运城地区的几位“梅花”奖获得者都或多或少受到过李导的艺术滋养,有的更是李导一手培养出来的。按理说,李导算得上功成名就,而且早已退休多年,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但闲不住的李导退而不休,在他的记事本上记了十几个年轻人的名字,十几回戏,他说:这些娃娃都是咱们蒲剧的好苗子,是咱们蒲剧的希望所在,未来之星,我平时都在观察他们的成长情况,根据轻重缓急为他们排导一些适合自己特点的戏已经列入了我的议事日程。
有人说:戏曲不行了,后继乏人,总有一天会消亡的。但从李导的话里,我仿佛看到了蒲剧的希望。戏曲的振兴需要年轻一代戏曲人以甘守清贫、孜孜以求的决心,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扎实苦练,久久为功,因为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但更需要像泉水导演这样热心蒲剧事业的老一辈艺术家,甘当人梯,以愿做春泥护花红的高风亮节,做好传帮带。
赵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