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书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省经济工作综述

  雁门关外,“风光水火地储氢”绿色多元能源供给体系加快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入其中;太行山间,农业、文旅、商贸各项产业努力冲刺既定目标,克服疫情影响斩获发展亮点;黄河岸边,改革开放不断加速,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火热推进,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件件鲜活事例,诠释了我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一年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国家及我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实落地,经济总体延续稳定恢复的良好态势,呈现出能源保供持续发力、新兴动能不断壮大、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等积极变化,奋力书写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坚持从两个方面推动产业转型,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当前,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总抓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在山西得到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特别是坚持以增强生存力发展力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以加快集群化规模化为方向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生互成,推动山西经济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成效,受到各方广泛赞誉。
  作为能源大省,山西深入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提升能源绿色安全高效开发和综合供应能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今年前11月,全省原煤产量12.03亿吨,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年产量预计超过13亿吨。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78%,现役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合计占比达到40.34%。
  太钢炼钢二厂北区转炉成功“一键炼钢”,实现了转炉从装炉结束到出钢的全流程自动控制,标志着该厂真正进入智能化炼钢的新时代。从手撕钢到高端碳纤维,从航空航天到万吨巨轮,创新点燃了太钢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多个“重量级”科技成果密集亮相,让太钢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激情奔跑。
  “三农领域”捷报频传。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数据,我省今年粮食总产量1464.3万吨,比去年增加43.0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4647.9公斤/公顷,比去年增加118.83公斤/公顷,双双创历史新高。全省上下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统筹制定出台动态化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文化旅游亮点频闪。坚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相关部门按照“立足山西、找准选题、讲好故事”的要求,深入挖掘并以多种方式呈现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富矿,推进报刊广播电视文学节目创新,策划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多维度凝聚拼搏争先的奋进力量。克服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景区景点通过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推出了“云展览”,多维度展示了绚丽多姿的山西历史文化。晋祠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太山博物馆等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利用数字全景展示技术,为社会提供各类文化大餐。
  与此同时,全省新兴产业“落地生金”,成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的一个个新引擎。
  走进晋能控股集团山西潞安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单晶电池智能生产区,偌大的超高洁净度车间,一支支机械臂有序挥舞,各式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在这里,单条生产线一天便能生产13万片光伏电池片,下线的产品被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标全省14个标志性、引领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运城市因地制宜,选择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并且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制高点的重点产业,集中力量、加强攻关,提出了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走出具有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长治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1至10月份同比增长62.9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已成为推动长治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兴力量。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两公里长的蓝色管道走廊蜿蜒山间,源源不断地将粉煤灰送至山顶,注入400多米深的地下,开启矿山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新模式。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屯兰矿“采动覆岩离层区注浆充填技术”,将固废巧变产业“新宠”,实现“吃灰吐煤”的双赢效益。这项技术的应用,可延长矿井寿命12年以上,成为我省煤矿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焦化企业代表,鹏飞集团投资6亿余元配套建设了干熄焦发电项目,投产至今,不仅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还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收益。今年6月,山西省焦化行业全干熄焦改造提升现场推进会在鹏飞集团总部举行。我省加快实施干法熄焦技术提升改造,持续推动焦化行业迈过“生存线”、达到“发展线”,努力打造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
  12月9日5时04分,伴随着两台主变压器发出嗡鸣声,山西省重点工程——大同新荣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投运。该工程将大幅提升大同西北部新能源外送能力,增强晋电外送的“含绿量”。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电网新能源发电量累计达486亿千瓦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存储消纳能力稳步提升。
  省能源局副局长王茂盛表示,目前山西探索出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多条绿色开采技术路线,并推动云计算、5G和物联网技术与绿色开采加快融合。“十四五”以来,山西能耗强度持续降低,全省单位GDP能耗比同比下降,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
  9月1日开幕的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以“能源双碳发展”为主题,吸引各方嘉宾深切感受能源革命的山西实践,深入理解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国方案,共享能源革命新机遇,共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力推动了“双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实践不断向前。
  随着政策的引领、共识的加强,低碳越来越植入山西的产业经脉,融入人们的生活起居。
  在大运汽车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投资8000多万元引进的300余台ABB大型机器人分工明确、紧密协作,搬运、焊接、涂胶、螺柱焊接、在线检测等操作有条不紊。自动化设备让人目不暇接,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走,叫个新能源网约车!”绿色出行日渐寻常。我省制定方案、专班推动、督导考核,加快全省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更换步伐。全省零碳的机场、高铁站等拔地而起,11个设区市城市建成区燃油公交车已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征程上,山西上下同心,步调一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为牵引,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天上,蓝天白云成了常态;地上,一泓清水汇入黄河。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以上,从右玉的苍头河到芮城的圣天湖,都能看到白天鹅驻足休憩的画面;身边,绿色美景也是随处可见。全省每年造林都在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连续几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优化布局推动全省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步伐铿锵有力,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12月16日上午,太原晋中两市共同举行龙城大街贯通、滨河东路南延、魏榆路改造竣工通车活动,两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步伐不断加快,标志着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我省加强统筹规划,加快要素和人口集聚,形成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内外联通、双向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推动全省域协调发展。
  重点建设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快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对全省来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要素市场化纵深推进,这里将有望成为全省要素自由流动、经济良性循环的先行区,并逐步向外辐射拓展。依托雄忻高铁建设的历史机遇,这里也将率先成为山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走廊。这对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总体实力、优化全省城乡区域发展的空间形态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山西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步,山西综改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南北两大引擎同时发力,一批跨区域、跨流域的重点项目进一步为山西发展蓄势赋能。
  改革开放是提升经济发展能级的现实选择,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开发区改革、“放管服”改革,形成了一大批改革制度性成果,搭建起支撑改革主体框架的“四梁八柱”。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成功牵头承办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六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太原、大同跨境电商综试区投入运营,太原、大同、晋城、临汾获得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太原市获批首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达到8家,中欧(中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一批机场航空口岸获批开放,多个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成投用,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经济廊道正在加速形成。
  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将其作为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政策体系,创新专班机制,建立台账、挂图作战、矩阵管理,使一大批重点任务顺利推进,“十大平台”集聚效应凸显,要素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复杂严峻形势下,全省市场主体逆势快速增长、量质齐升,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坚持守好民生底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落地成真。一年来,全省各级推出民生实事并努力兑现落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突出援企稳岗、扩大就业,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创造就业岗位,稳就业工作成效明显。不断改进和完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收费管理政策,以“双降双减”行动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坚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并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努力目标。积极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平安山西建设成效显著。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山西最鲜明的主题、最激扬的旋律。奋进山西,步履铿锵;转型山西,前景可期。

本报记者张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2-21期

  • 第2022-12-20期

  • 第2022-12-19期

  • 第2022-12-18期

  • 第2022-12-17期

  • 第2022-12-16期

  • 第2022-12-15期

  • 第2022-12-14期

  • 第2022-12-13期

  • 第2022-12-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