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唐·杜甫《小至》)
2022年12月22日5时48分1秒,农历壬寅年“冬至”。
“冬至”,太阳到达黄经270度,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标志着我国迎来“数九寒天”。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复于静也”的说法。此时,阴阳交替,阴气盛极转衰,阳气开始萌生。从此意义说,“冬至”是转折,是起点,是阳的新生,已然吹响了迎接新春的号角。
【冬至大如年】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南行到极致,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因此,北半球各地进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与“夏至”一样,是中国人最早测定的节气。之后,二十四个“节”逐步成体系地发现并归纳出来,成为农耕时代中国人的“文化时间”。其中,“冬至”无论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从精神角度都最重要。所以,一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还是一个重要节点,就是要“进九”或“数九”了。从“一九”数到“九九”,刚好81天,即为“出九”或“完九”,意味着寒冬变成了暖春。
【冬至务农事】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地面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需要抓紧有利时机兴修水利、疏松土壤、积肥造肥施肥和防冻等,为开春后的农事活动做好准备。
越冬害虫的防治是“冬至”节气需注意的事。对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可通过冬耕、冬灌进行消灭。
【冬至大吉日】
“冬至”又称为“冬节”“贺冬”,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历来“冬至”都是一个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气。
日行南至,往北复返,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太阳最低,阳气最弱,阴气最重,所以与祖先最为接近。明、清两代,皇帝都要举行祭天大典,称为“冬至郊天”。
冬至到,吃水饺。作为一个延续千百年的节日,“冬至”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习俗。“饺子”谐音“交子”,子月是“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阴阳在这里交替、交换,北方要吃饺子。
【冬至重养藏】
“冬至”拉开了数九寒天的序幕,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应以“养藏”为原则。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冬至”成了温补养生的最佳时机。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应遵循“秋冬养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因人而异,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把好饮食关,适当进补。
“冬至”,阴极阳生,满怀希望,安身静体待春归。
本报记者安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