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食品安全的依托,如今成为助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重要方式。
山西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赵志国团队从2008年开始,就以太谷区桃树核心区西山底村、井神村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开展病虫害防治推广工作。赵志国介绍,在2008年项目组刚刚到来时,正值梨小食心虫暴发期,果园的蛀果率高达60%-80%,果农没办法,只好一遍又一遍打农药,可是效果很差,虫害防治不了,果品农药残留超标,果农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桃子几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果农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个问题,项目组对当地桃园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摸查,针对“头号大敌”梨小食心虫,赵志国团队连续10年在两个村推广了以性诱剂诱捕技术为中心,结合越冬期防治及初孵幼虫期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项目组通过在两村进行虫害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地发布虫害发生及防治的关键时期,推广了一系列虫害防治新技术、新产品,科学指导果农进行虫害防治。现在,蛀果率已下降到5%以下,果农的科技意识增强,收入增加,项目组成员也成了当地最受喜欢的专家。
多年来,赵志国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而是走到哪儿讲到哪儿。为响应国家号召,赵志国深入吕梁,围绕果树、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控,从思想上打破传统化学防控的禁锢,给当地农民树立了绿色防控、有机生产的理念。他的培训对象包括各县农委植保专业人员、农业执法大队人员,也有专业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人员,更有贫困老区的山区农民。通过培训,这些人既掌握我国“三农”新政策,又学会病虫害防控新理论、新技术,特别是性信息素防控技术体系,解决了农药残留多、害虫抗药性增加、破坏生态等诸多问题。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果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原则。赵志国一边潜心于性信息素应用的理论研究,一边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害虫防控技术。为解决梨小食心虫危害农谷南山桃园问题,他自主研发了双光栅自动监测诱捕器;为降低果园性信息素迷向防治的成本问题,他研发了疏布式智能释放器;在大同市黄花病虫害防控项目中,为解决蓟马监测难的问题,他自主研发了集蓝光、蓝板、信息素一体的自动监测诱捕器……同时获批了相关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边试验、边推广,赵志国把文章写在了田间地头。他在隰县玉露香病虫害防控中、祁县酥梨病虫害防控中、农谷南山桃园病虫害防控中应用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控,防控效果显著,明显降低了农药的使用,保障了产量,提高了品质。他所在的课题组应用高空监测灯,监测到晋中市太谷区第一头草地贪叶蛾,并与太谷区植保植检站共同认定并上报,并在太谷区长城防区内使用无人机技术统防统治、联网联治,将草地贪叶蛾扼杀在萌芽时候,保障了当地农作物的产量及农民收入。
新疆的气候条件适合梨小食心虫发生,2018年-2020年,赵志国参与援疆项目,发现阜康市昆仑天山脚下的王母蟠桃园内的梨小食心虫蛀果率高达85%,给阜康市桃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为有效治理梨小食心虫,赵志国用智能诱捕器监测,结合三合一性信息素防控方法,对王母蟠桃园连续3年进行以迷向为主的综合防控,使蛀果率从85%下降至5%以下。保障了产量,提高了品质,受到各方的认可和肯定。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