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表述引发委员们广泛关注,大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围绕城乡融合、区域发展、文化繁荣等主题,纷纷建言献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农业强国战略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报告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明确了思路,提振了信心。”省政协委员、吕梁市工商联主席杨红梅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吕梁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向全市发出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员令。吕梁市工商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启动实施了“万企兴万村”吕梁行动,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书写了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吕梁样板”。
2022年,吕梁市101户企业帮扶147个行政村实施项目128个。其中,临县推出6个“万企兴万村”示范村,认定4个“万企兴万村”实验项目,达成村企共建项目41个,涉及农业、能源、文化、零售等十余个行业,推出“青塘绿水青山粽”“八堡鲜羊肉”“子山竹空心挂面”等一批品牌农产品,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产业、就业支撑,形成了乡村振兴与企业互促共赢的新局面。
富了自己富乡亲,这样的事例在吕梁有很多。杨红梅介绍,山西桃园腾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助力吕梁阳坡村振兴发展,先后投入1.7亿元,高标准打造尚养桃园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循环产业园,形成集有机生态植养、特色产品加工、休闲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先后投资7亿多元,对阳坡塔、弓家湾等8个自然村综合治理,实施了农业产业开发、生态绿化、移民搬迁等惠民工程,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60余万元,实现了村企互助、共赢发展。
杨红梅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完成好省两会部署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两个健康”工作主题,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动员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为吕梁高质量发展贡献工商联力量。
完善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中谋划山西发展,推动形成“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的重大举措。一年多时间里,太原、忻州两地抢抓机遇积极互动,共谋发展大局。启动区建设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各项便民措施稳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雏形已现。
“太原在装备制造、半导体、合成生物及新材料等方面具备研发及产业优势,忻州在综合能源、矿产资源、国土空间等多领域具备要素优势,形成了分工协作格局。”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副主席武志英表示,忻州原平、繁峙的铸造产品和定襄的锻造产品成为太原重工等省级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的重要基础材料,忻州的果蔬、杂粮,特别是繁峙、代县的畜牧产品在太原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太原集全市之力建设大盂产业新城,忻州高质量打造秀容新城,两个新城南北呼应。两市同步加强科技合作协同创新、生态环境联保联治、公共服务包容共享,形成了互促共进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武志英建议,在产业深度融合方面,一是从省级层面,对太原忻州储备的招商项目,在具体布局、项目审批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实现产业深度耦合,形成较深的关联度;二是在强链、延链、补链方面下功夫,真正形成规模优势、集聚效应,重点打造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实现上下游产业协作,实现内部结构优化,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要立足基础优势产业,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增强劳动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培养和引进技能型人才。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改进教育体系,大力发展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凝聚“人口质量红利”,提升劳动力质量。在培养和留住人才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引进年轻人,特别注重大量引进技能型人才。抓住雄忻高铁开通机遇,通过交通便利以及区位优势为人才的跨区流动提供便利。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拓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振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是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的题中之义。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是省委、省政府提质增效强基础、砥砺奋进促转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协委员、太原市政协副主席张守耀表示,数字经济不仅是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软件等产业发展驱动,也是构建山西文化新形态、引导文化产业新方向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她建议:
一是政策引导数字文化产业走向。数字文化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数字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逐渐丰富了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选择。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未来五年我省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政策支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下一步要以政策引导为抓手,加强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优化供给结构质量、不断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巩固培养数字文化消费,积极引导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以山西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为基础,利用数字经济为山西文化保护、发展、传承提供更多可能性。山西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省和旅游资源大省,许多文物、古建、非遗传承亟待保护。建立全省文化信息化数据平台,全省范围内的文物古迹、非遗传承都纳入其中,以数字经济为载体,为山西文化的保护、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构建山西文化体验“云平台”。疫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云端”文化消费的不可或缺,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云演艺、云旅游等新业态模式,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山西文化体验“云平台”要发挥数字文化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壮大数字文物、数字艺术、云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以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满足各年龄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增强山西人民的文化自豪感,让山西的文旅经济乘上数字经济的航母,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