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山西在脱贫攻坚期间,建立了“村有产业、有合作社、有带动主体,户有项目、有技能”的产业扶贫五有机制,这两年进一步深化拓展,着力构建了“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有钱能做、有人帮做”的产业帮扶五有新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山西在脱贫攻坚期间,建立了“村有产业、有合作社、有带动主体,户有项目、有技能”的产业扶贫五有机制,这两年进一步深化拓展,着力构建了“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有钱能做、有人帮做”的产业帮扶五有新机制,推动脱贫地区、脱贫群众产业发展基础越来越稳固、日子越过越红火。
有志想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终究要靠脱贫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这就需要政策、机制、教育多点发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脱贫群众心热起来、手动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是持续增强获得感。落实四不摘要求,围绕产业增收带动,强化过渡期内帮扶政策,以户为基、以村为体、以县为战,靶向加大财政、信贷、保险以及乡村特色产业支持力度,确保政策举措只强化不削弱,确保脱贫群众获得感只增加不减少,帮助“弱鸟先飞”。二是持续提振精气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和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开展引深“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总结推广产业脱贫范例和帮扶带动、产业致富等典型,用身边事教育影响身边人,提振脱贫群众精气神,鼓励群众靠辛勤劳动增收致富。三是持续提高融入度。强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的引领功能,创新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带动功能,把脱贫群众融入产业链、价值链。
有事可做,产业基础持续夯实。强化全产业链思维,优化产业布局,打好特色优势牌、有机旱作牌、加工转化牌,夯实产业基础,厚植发展优势,增强脱贫县脱贫村经济活力、发展后劲。一是规划引领。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农业现代化三大省级战略、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实施特优战略,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拓展成果。58个脱贫县全部编制实施“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培育出了云州黄花、吉县苹果、右玉羊肉、上党中药材等一批产业强县。二是特优兴农。围绕杂粮、草食畜、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精准对接脱贫村、脱贫户产业发展需求,发展特色种养、高效园艺、果药茶等劳动密集、技术集约、收益丰厚的特优产业,提升晋果、振兴晋药,叫响夏秋冷凉蔬菜晋菜品牌。实施粮改饲、高产苜蓿、肉牛(肉羊)增量等项目,畜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三是加工增值。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发展脱贫户参与度高的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在脱贫县建设592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在10个脱贫县实施杂粮、藜麦、肉羊等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试点。产业赋能,牵引带动脱贫户融入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各环节,脱贫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四是融合富民。巩固电商扶贫成果,培育发展100个乡村e镇。建设县域电商物流配送中心52个,脱贫地区乡镇快递网络全覆盖。在偏关、方山等8个脱贫县开展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试点。
有技会做,职业技能持续提升。发展特色产业,农民是主体,素质是关键,技能最重要。按照“培训持证一体、产业就业融合、增效增收同步”思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脱贫劳动力增技赋能。一是培育高素质农民。落实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确保有意愿、有需求的脱贫劳动力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脱贫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每人每日补贴15元生活费。优先支持脱贫县高素质农民培训,把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作为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58个脱贫县培训高素质农民1.13万人。二是开展技术推广示范。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推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开展多形式技术指导服务。发布农业生产100项主推技术、121个主推品种、46个主推标准。集成右玉县油菜“两深一浅”有机旱作技术、石楼县杂粮渗水地膜穴播栽培技术、汾西县全程机械化托管模式等,打造样板全省推广。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托管。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地方性法规、地方标准,积极发展适应脱贫县脱贫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基本实现脱贫县全覆盖。
有钱能做,政策机制持续强化。加强政策帮扶,完善利益联结,让产业兴旺起来,脱贫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一是强化资金投入。省财政新增资金10亿元,支持巩固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出台乡村振兴资金和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协同使用指导意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安排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优先支持带动脱贫户的产业项目。衔接资金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优先保障带动脱贫人口增收的联农带农富农产业项目需求,重点支持脱贫户发展生产。二是强化金融支撑。加大信贷投放,全省小额信贷投放52.9亿元,惠及10.4万脱贫户、监测户。乡村振兴产业周转金安排到重点帮扶县的资金不少于50%,优先支持带动脱贫户多的企业。优化农担奖补机制,推动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扩大,推出智慧畜牧贷“牲畜活体抵押”专属产品,覆盖所有脱贫县。三是强化利益联结。健全完善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形式引领脱贫村、脱贫户发展。明确财政资金支持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带动帮扶责任。脱贫县实施的国家产业集群、强镇项目和省级全产业链、产业强镇项目,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或带动脱贫户不少于100人(户)。
有人帮做,帮扶力度持续加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组织动员“三农”干部、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制定包联帮扶服务清单,汇聚产业帮扶工作合力。一是压实责任抓帮扶。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印发《深化产业帮扶到村到户增效增收行动方案》。制定过渡期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分工运行办法,建立健全现场、案例、通报、督导推动机制,发挥好省委巩固成果督导组的作用,把产业帮扶列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产业帮扶到村到户责任压得更实、推进力度更大。二是建强队伍抓帮扶。省乡村振兴局、省纪委、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确保持续发挥作用的通知》,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进一步发挥驻村干部作用助推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保持工作队伍稳定,明确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产业帮扶职责,加强培训管理,提升帮扶能力,全省三天以上培训累计280次,驻村干部轮训全覆盖。三是包联服务抓帮扶。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统筹省市县三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农村系统干部3751人,开展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三队”包联服务。专家团队聚焦生产强化技术服务,项目工队聚焦项目推动投产达效,营销战队聚焦市场拓渠道亮品牌。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扭住巩固脱贫成果这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产业帮扶责任、政策和工作真正落实落地,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作者:山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