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事关民族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传承“太行精神”本色,秉承“工匠精神”底色,弘扬“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新动能,不断擦亮应用型办学品牌,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探索开创了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之路。
铸魂立心 坚定师生信念
“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主动发起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去年9月,新学期伊始,一堂为学院师生精心准备的思政课在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馆开讲。
如何引导学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检验学校把思政教育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的重要试金石。
这堂生动的思政课也正是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师生政治立场的一个缩影。把课堂搬到红色文化景点,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早已经成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形式。
传承“太行精神”本色,秉承“工匠精神”底色。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铭记自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多年来,该学院依靠挖掘校外及阳泉市周边历史资源,不断提高师生思想政治水平。目前,学院已在阳泉市域及周边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5个,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从室内扩展到室外,集教育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师生打造了开放式、共享式、全天候的思政教育基地。该学院还在图书馆二层大厅设立红色文献阅读专区,为全院师生提供文献借阅服务,搭建了重温革命历史、找寻红色记忆的平台。
与此同时,自2006年开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坚持实施“德育答辩”与“专业答辩”并行的“双答辩”制度,把“立德树人”和“培养技能人才”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体两翼”。2017年,该学院出台关于德育“2+X”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品牌。6年来,万余名学生按照方案“谈自己的心”“说身边的事”“见真实的我”,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产教融合 擦亮办学品牌
1984年,阳泉城区河边街77号的小院里,一栋朝南和朝西的连体四层楼,一个餐厅,一个篮球架和32名教职工、82名学子,就是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的起点。
20世纪80年代,阳泉市凭借煤炭资源优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被誉为“小上海”。为适应这个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的建设需要,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的前身——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应时成立。
从开始时仅有采煤工程和矿业机械两个专业,到之后增设煤矿企业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院围绕煤炭行业先后设立了采煤系、机械系、建工系、计算机系、经贸系、管理系等与全省煤炭产业发展密切关联的教学系部。无不是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我省煤炭及相关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学院特色办学奠定了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学院主动适应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十余年间增加了24个专科专业、11个本科专业。其中,煤炭类及相关学科专业13个,均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煤炭事业努力奋斗的实用技术人才。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更名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至此,阳泉结束了无本科院校的历史。
近年来,该学院结合山西转型发展要求提前布局,新设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煤机等学科专业,完善与山西煤炭能源产业链衔接配套的煤炭类学科专业链,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39年的建设发展中,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传承和发展煤炭及相关学科专业,服务区域煤炭行业为宗旨,打造“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学科专业特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该学院建成了一批品牌专业,拥有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采矿工程、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都是品牌学科专业。39年来,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特色专业供不应求,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技能大师”姚武江和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的“大国工匠”王毅东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代表。
深入贯彻落实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学院“三步走”战略安排,聚焦改革活校、质量立校、教学兴校等“八大战略”任务,科学谋划、提早发力,如今的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已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冲锋号。
人才强校 谱写发展新篇
优质的大学,需要优质的师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人才立校、人才兴校、人才强校。多年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实施人才强校第一战略,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师者,人之模范也。该学院始终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不断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在机制建设、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严格管理等方面常抓不懈,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作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该学院先后出台《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和优秀人才实施办法》《专业负责人管理办法》《学科(学术)带头人遴选及管理办法》等,通过校级培育、省级申报,涌现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三晋英才”7名、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5名、校级专业带头人34名。围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的基本目标,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规范“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截至目前,共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153人。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该学院还在考核评比中以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不断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中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本报记者白雪峰 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