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教兴省 强化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列一章并作深刻阐述,发出了以更大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烈信号。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高瞻远瞩地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历史方位,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宏观目标。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全省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比如,忻州七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把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将“五育融合”的教学观念回归到教学的育人原点,开展“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教育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者”评选活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着力优化创新生态,构建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强化人才支撑,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比如,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的职责使命,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为目标,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抓手,高水平发展师范专业,高标准建设非师范专业,高起点打造工艺美术专业,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晋中的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创新柔性引才模式,充分向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主体放权,加强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努力造就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只要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强化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支撑,就一定能让创新创造活力在三晋大地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为我省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筑牢人才根基。
王立忠
基层声音
临汾市第三中学党委书记/刘建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让我们倍感振奋,同时深感重任在肩。“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生动、新颖、有深度的大思政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将大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学科覆盖无死角,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能和建设教育强市的效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深化“五育并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大课改力度,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晋城三中校长/原学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切实强调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改革创新,以“科研兴校、课改强校”为办学方向,全力推进“三维一体”教学改革,依托晋城市第一个中小学校“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构建“236教学模式”和“1266项目化学习模式”,努力开发创建引领全省、领先全国的新型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努力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运城南风学校小学部校长/张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运城南风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师培训是底线,课程研发是创造。我们组建课程研发团队,通过听课、评估确定课程主题,研讨、形成课程实施方案,以“读写结合”为学习手段,包括哲学课程、读写绘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和游学课程等。下一步,我们将创新发展形式,不断搭建平台,培养名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既学到学科知识,又获得生命成长。
平遥中学党委书记/梁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办学治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活动,与学校党建工作体系、思政育人体系、德育文化体系,以及双创工作(创建清廉学校、创建文明校园)深入融合,做到“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同时,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以课堂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教学工作,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让教学更有厚度;“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教育工作,让育人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张志刚 郑璐 王荔 白续宏整理
百姓寄语
沁县明德小学学生家长/张蓉
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把孩子送到明德小学来,这所学校县里真的是下了大力气了,我们老百姓都能感受得到。明德小学现在新搬进的校园叫铜川学校,是沁县着重推动的重大项目之一,总投资1.3亿元。投资上亿元建设一所学校,反映的是沁县将优化教育资源、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作为重要抓手,强教兴学的发展思路。新的不仅是教学楼、食堂、操场,还有老师们的面貌和干劲。学校还确定了新的“一训三风”,校园文化墙等美育德育载体正在加紧布置,相信在未来,新的学校一定能够展示新形象、创造新辉煌。
大同市平城区高三年级学生家长/石宏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对我们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最期盼的。我们也体会到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好处,感受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趋势。我现在最希望的是高中教育在特色多元发展上能够取得更大进展,让更多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上下功夫。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孩子会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李家鸣 赵志成整理
记者手记
产教融合下的光明前景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更好的教育是好日子的一部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努力让每个学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拥有出彩的人生。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是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院校,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单位,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育院校,学院以我省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为契机,传承“太行精神”本色和“工匠精神”底色,秉持“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坚持“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办学理念,大力推进产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和供需一体的校地协同平台建设,建立起了校企开放合作机制,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山工智泉双创学院、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华鑫教学实习工厂等投入运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厂中校”,38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特色专业供不应求。
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校企携手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让学子拥有光明未来,让产业人才不断涌现,不断推动行业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崭新局面逐步形成,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报记者苏晓晨
职业院校里的成才故事
“别说重点高中了,现在有没有高中上都不一定。”“中考分流,考不上普通高中就得去上职业学校了。”近两年,家长、学生中间时不时会听到类似说法。
田同学和武同学也曾经历中考失利,对未来感到迷茫,入读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时,两人或多或少都“不情不愿”。但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习、认真负责的老师让他们很快喜欢上了这所高职院校,并迅速成长。2021年,两人组队代表山西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团体一等奖。2022年记者采访时,两人均已获得专升本免试资格,对未来充满憧憬。
为备战比赛,两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恶补”了很多专业基础知识;在强手如林的全国赛场,他们扛住压力、临危不乱,最终斩获大奖……他们那认真钻研的劲头、积极进取的模样,相信其家长看了一定会感到欣慰。
在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里的毕业生中,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还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与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全省还有不少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职、高职院校和本科职业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等。能考上普通高中、圆梦理想大学固然可喜可贺;“不得已”走进中职,中职—高职—本科这条已经贯通的求学路同样可以充满惊喜。
本报记者李林霞
网言集萃
厚植人才沃土
澎湃发展动能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山西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持续激发人才活力,让创新创造活力在三晋大地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奋力书写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篇章。
@硕亚亚:山西不拘一格降人才,抛出橄榄枝、栽下梧桐树,优厚的人才政策让更多情系家乡的有志之士回到故里、奉献桑梓。我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千里马”在三晋大地纵情驰骋,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嘞嘞阁主: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近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我省的教育事业步履铿锵!推进“双减”落地、提升教学质量,不仅在开展智慧教育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下足了功夫。今后,我们要继续秉持初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喜欢、家长放心,让更多学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期待未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国家建设最需要人才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在广阔舞台充分施展才干,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践行建设家乡、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本报记者郭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