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新春走基层】草莓映红新年景

  • 游客在大交村草莓园采摘草莓。本报记者王荔摄

  •   “一抹红艳青垄上,满面桃花笑春风”,刚掀开温室大棚厚厚的棉布帘子,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也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正月初八一大早,位于绛县大交镇大交村的富硒草莓园区里排起了汽车长龙。“今年我们种得比较早,上市早价格就好,现在采摘是30元一斤,卖果的话要40元左右。”种植户王吉利告诉记者,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市场低迷后,今年草莓收成好、价格高。
      说起几年前夫妻俩开始种草莓时,家里还仅是几亩低矮的简易大棚,和现在根本“没法比”,“不仅大棚是现代化钢结构,统一建设的,草莓也都是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栽培管理,统一实施水肥灌溉自动一体化,草莓苗养护用的是氨基酸,在成果过程中不会施加任何激素,所以草莓口感非常好,回头客特别多。”
      谈话间,富硒草莓园区负责人程尚燕来给种植户确定第二天要发走的草莓装箱数量,她告诉记者,在大交村富硒草莓园区里,像王吉利这样的种植户有103户,年产量180万斤,产值3500余万元,吸纳脱贫户33户,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余人,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6万元。
      “我今年60岁了,孩子们都在城里工作,在家闲着的时候,我就到草莓园区里干活,100块钱一天,活儿也不累,孩子们也放心,我很满意!”正在旁边帮忙装盒的村民李秋菊接过话茬说。
      从短期产业到长效产业,从单户产业到园区经济,大交村举办了草莓采摘文化节,邀请专家教授到大棚进行指导授课,还评选了一部分党员示范户,带领大家致富。
      随着产业的不断提升,富硒草莓园区已成为大交村的热门打卡地,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游玩、体验农事之乐的好去处,也更加丰富了乡村旅游形式,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傍晚时分,送走最后一拨游客,王吉利叫上记者一起回家,说除了游园采摘,他还不断拓宽其他增收途径。
      一进院子,王吉利的母亲正在家里忙着做饭。看着桌上摆的过年吃的花馍,王吉利告诉记者,这可不是普通的花馍,里面“大有门道”,“很多传统的花馍都是用颜料着色,好看不能吃,我家的花馍是精选不同蔬菜汁、水果汁调色,不仅色彩质朴自然,而且营养更加丰富。今天饭桌上的花馍主要用的是草莓汁,这是我们年前做的实验,将来要是成了的话,就带动大家一起做,把它做成产品就更好了,来这儿的游客可不少呢!”
      聊天中,王吉利不时打开手机查看大棚的温度显示,他告诉记者,草莓生长对温度非常敏感,5摄氏度左右最适合生长,以前,大棚内的温度是他们最牵挂的事情,而现在只需要在家里点开手机,棚内一切都能够及时了解。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优化,王吉利对2023年也有了新的期待。“希望有更多的游客来到大交村,喜欢上大交村。要是今年还能有不错的收益,下半年我要把自家房子里里外外重新装修,还要添置一些家具、电器。”王吉利说,自己期待着下一个春节,一家人在装饰一新的房子里度过。

      王荔 张立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31期

    • 第2023-01-30期

    • 第2023-01-29期

    • 第2023-01-28期

    • 第2023-01-27期

    • 第2023-01-26期

    • 第2023-01-25期

    • 第2023-01-24期

    • 第2023-01-23期

    • 第2023-01-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