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地方·晋中

晋中市全域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 夯实人文基础。图为平遥古街。

  • 中国社火之乡名声鹊起。图为群众街头闹社火。

  • 左权民歌唱响世界。图为2020年左权民歌汇现场,多位专家、民歌手齐聚左权。

  •   推动保护区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同联动。图为《王家大院》演出剧照。

  • 非遗节庆化活动。

  • 图为平遥中国年活动现场。高标准建设非遗场馆。

  • 图为左权县非遗传习中心。实施文物整修工程。

  • 出版各类非遗图书。

  •   春归大地万物苏,晋商故里捷报来。
      1月29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全国共5家单位荣登金榜,分别是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这是晋中市牢记领袖嘱托,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晋中市捧回的又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来三次考察调研山西,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晋中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晋中市干部群众牢记领袖殷殷嘱托,把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作为践行“三个敬畏”的具体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性工程、引领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如期完成建设目标,展现出晋中文化生态的新魅力。

    践行“三个敬畏”,高质量推进保护区建设

      晋中市位处三晋腹地,文化厚重,底蕴深厚,是华夏古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享誉国内外的晋商故里。2010年,国家批准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市全域划入。12年来,晋中市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聚焦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两大主题,高站位谋划布局,高规格组织实施,高投入保障落实,全面推动各项建设目标顺利完成。
      晋中市将保护区建设作为践行“三个敬畏”的具体行动,列入全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将保护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性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全过程贯穿到文旅、生态、城建、脱贫等9个专项规划中。将保护区建设作为引领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围绕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细则》,制定晋中市行动计划,布局农耕文化带、晋商文化廊、节庆文化圈和方言文艺区四大重点区域,清单化推进实施,节点化督导落实。
      晋中市成立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独立管理机构“晋中市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中心”。11个县(区、市)全部成立领导小组,全部有专门机构,全部有专人管理。社会层面,成立晋商文化研究会,组建晋中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和平遥推光漆器艺术学会等18个社会组织。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盘棋”格局。
      晋中市将保护区建设资金纳入每年财政预算,市级保障资金由每年100万元增至3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每年20万元增至1000万元,公共文化服务增至1000万元,文化产业增至3000万元。坚持集中投用,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与非遗相关资金,打捆投向保护区建设,市县两级累计投入52亿元,引导社会投入28.9亿元,有力保障了保护区建设推进实施。
      晋中市建成县级综合传习中心11个,实现了市县全覆盖。在土地、融资等方面为非遗企业和传承人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帮助建设非遗专题博物馆、展示馆、传习所144个。总投资1200万元的太谷广誉远中医药博物馆,成为展示山西中医药文化的最重要窗口,已创成国家3A级景区。总投资5000万元的平遥牛肉博物馆,充分展示了平遥牛肉传承千年的制作工艺,展现了源远流长的晋中美食文化。

    夯实三个基础,着力提升非遗传承生命力

      围绕提升非遗传承生命力,晋中市着力夯实自然基础、人文基础、非遗常态保护基础。一是夯实自然基础。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建成国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40处,以“介子推割股奉君”“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介休绵山、和顺天河山等景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全市39个酒(醋)酿造技艺、108个传统饮食技艺、131个传统医药所需道地药材依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夯实人文基础。实施以平遥古城、晋商大院为龙头的千处“五古”(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文物整修工程,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1处、中国传统村落77处,全市四级文保单位由937处增至1067处,其中国保单位由44处增至69处,总量全国排名第5。三是夯实非遗常态保护基础。开展非遗普查、建档、音像记录、图书出版和理论研究等工作,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创建之初的50项增至929项,平遥推光漆器髹饰、鑫炳记太谷饼传统制作等10项传统技艺入列首批《山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实施“四化”联动,努力营造非遗传承浓厚氛围

      营造非遗传承浓厚氛围是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晋中市实施了“四化”联动。
      一是政策化牵动。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政策扶持,累计发放各类非遗传承排演、奖励、补助资金1.2亿元,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106人增至1388人。健全各类“大师”评定推荐标准,3名推光漆传承人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中医药传承人被评为“国家级名老中医”,71名传承人被评为省市级工美大师。二是节庆化促动。常态开展平遥摄影大展、电影节、雕塑节和许村国际艺术节等10余个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非遗影像展、“平遥中国年”等大型文化惠民活动,特别是2022“中国旅游日”平遥古城主会场活动受到文旅部高度评价,专门致函提出表扬,因此备受鼓舞、无比振奋!三是数字化驱动。建成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完成1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十大类非遗项目实现数字化管理。全市A级景区全部开通5G网络,特别是榆社云簇湖依托古生物化石文化,建设元宇宙体验项目,实现沉浸式、穿越式、互动式时空体验。四是全民化带动。累计组织非遗参加各类博览会109次,举办非遗展演展示活动1100余次,开展非遗“送戏下乡”演出1万余场,完成非遗传承人培训3万余人次。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营造了全民学非遗、用非遗、传非遗的浓厚氛围。比如,左权县将民歌花戏编排成课间操,形成了“会说话的就会唱民歌,会走路的就会跳小花戏”的生动局面。

    擦亮六大品牌,全力彰显晋中文化鲜明特色

      文化品牌建设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目前,晋中市已经推出六大文化品牌。一、打造平遥推光漆器精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期间,对平遥推光漆器等非遗产品给予高度评价。晋中市积极筹办推光漆“国礼”设计全国大赛,获奖作品将在北京巡展,外交部将选作“国礼”使用。二、晋商文化游受到游客青睐。开展“游山西·读历史·晋中行”活动,将晋剧、形意拳等非遗项目植入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景区,晋商“大院”成为全国游客热门打卡地。三、左权民歌唱响世界。举办“左权国际民歌汇”,13个国家、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9个少数民族的歌手激情演绎,左权民歌、小花戏声名远播,“听着民歌游左权”成为太行生态游的重要品牌。四、广誉远中医药闻名全国。“中华老字号”广誉远拥有百余个经典古方和多项古法炮制技艺,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传统中药制剂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产品。五、中国社火之乡名声鹊起。作为闻名全国的社火之乡,旱船、竹马、说唱等已成为春节景区游的重要招牌。六、祁县人工吹制玻璃器皿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出口产品。50多户企业人工玻璃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工吹制玻璃产量占全国60%以上,被授予“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推动三个融合,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

      非遗的生命在于“使用”。晋中市深挖非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需求。一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寿阳鹿泉山因寿星传说远近闻名,晋商大院闻名遐迩,平遥古城入选黄河世界遗产之旅线路和黄河古都新城之旅线路,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入选黄河非遗之旅。二是推动非遗与产业发展融合。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开展“县县有非遗产业”行动,建成广誉远国药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山西黄河中药和平遥薛生金漆艺省级2个,打造平遥推光漆器、平遥牛肉、广誉远中药、祁县玻璃、太谷饼等知名品牌10余个,近10年总产值达510亿元。三是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以剪纸、刺绣、古建彩绘等传统技艺为切入点,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扶贫带头人,引导支持成立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左权麻田文旅特色小镇、和顺醋业小镇、昔阳压饼产业园、榆社古建工队成为乡村振兴带动项目,带动当地4万多名群众增收致富。

    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02期

    • 第2023-02-01期

    • 第2023-01-31期

    • 第2023-01-30期

    • 第2023-01-29期

    • 第2023-01-28期

    • 第2023-01-27期

    • 第2023-01-26期

    • 第2023-01-25期

    • 第2023-01-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