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是每年春节必备的一道精神文化大餐,一个个生动的镜头连接成一个个美好的片段,成为这个时代最美的画像、最生动的注脚。
流光溢彩的癸卯新春,记者在“走基层”中,过田埂、进农户、访企业,“走”出的是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感,“走”出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的责任感,“走”出的是“用脚丈量民情,用心了解民生”的获得感。
来到定襄县,邱村的智能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玲珑番茄”成了当地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南林木村通过规模种植红薯为村民们送上了一份“丰厚”的年礼;后营村因地制宜打造理疗服务基地;官庄村男女老少扭起了红火的秧歌,共享非遗的活态魅力……一个个鲜活样本、一条条乡村振兴之路,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记者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身上,看到了勤劳、创新、钻研和开拓的品质。
走进岢岚县宋家沟,记者采访了为乡亲们进行安全用电检查的“电力人”,为了让乡亲们过一个甜蜜蜜、暖洋洋、亮堂堂的春节,他们牺牲了大量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全年不间断为乡亲们保障安全用电。从他们身上,记者感受到了奉献、拼搏、坚守和执着的精神。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们更要有守初心、担使命的“宽肩膀”,有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大格局”,有让“变量”成“增量”的“真本领”。要用“脚力”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火热实践、伟大创造中,发现新闻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用“眼力”洞察世情百态、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用“脑力”把握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站稳立场,保持定力;用“笔力”把山西故事讲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用每一篇精品力作彰显与党同心同德、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向的精神图谱。
本报记者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