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一车人抵达了密林深处。
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误把密云当作密林。也许,是它们太相近的缘故吧。一车的作家们,纷纷拎着行李往宾馆里走。我把东西往房间里一塞,赶忙又来到宾馆外。那是一处平缓的平地,但并不开阔。有几个人在聊天。我左顾右盼,打量着近在咫尺的山峰,密林,使劲嗅着清新的空气。久居城市,心都变成了被晾晒干的蘑菇,此刻,山风如水,心复活了,膨胀了。假如我是魔法师的话,我一定会念动咒语,让双臂无限延长,拥抱目力所及的一切。兴奋,激动,甜蜜,快乐,幸福。我能想到的美好词语,只能如此。不过,还是太贫乏了。
那几个人,我几乎都不认识。我不能抱怨作家太多了,只能责怪自己社交面太狭窄。我们面对面,几乎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只有那浓重的、无边无际的黑色在漫溢。有一个人说:“哦,那儿有一个长寿泉!”长寿泉?我的好奇心被烧灼了。那个人用手指了指前面。前面是一个深深的壕沟,应该是一条山溪吧。我已经看不清那个人指的是壕沟,还是壕沟那面的山峰。无论哪一个,相距都不过几米远。
我提议:“我们去看看长寿泉吧?”有一个人用温和但透露着坚定的口气说:“不去了,明天再看吧。山里有野猪。”那个人转身往宾馆走,其余几个人跟着都缓缓往回走。我苦笑了一下,这个小小的场景差不多是我人生真实的写照。我总是那么不合时宜,或者说幼稚。我心里“哈”了一声,快步往回走。野猪,我是怕的,一猪二熊三老虎可不是传说,那是真真的,一点都不打折扣的。
第二天,吃罢早餐,便迫不及待地走向长寿泉。呀,我的肚皮抽搐着,快要笑晕过去了。长寿泉就在昨晚来聊天的脚下,不过一米远而已。那一条快要两米多深的壕沟,的确是一条小小的山溪。那条路,正好是一个小桥,跨过小桥,就是长寿泉。这条路,通向山脚下。山上到处都是高高低低的植物,因为是深秋,山上的植物以黄色为主,尤其是高高低低的杂草和泛黄的叶子,构成了山的主要颜色。红,绿,是次要的色彩。
长寿泉,不知道源头在哪里,也许在山的某一处。细细的泉水是通过塑料管流出来的,那管子的粗细和家里的水龙头差不多。在长寿泉的旁边,立了一块水泥做成的牌子,上面用繁体字镌刻着“长寿泉”3个字。长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我不能把它视为迷信。我弯下腰,用手掬了一捧清冽的泉水,喝了下去。那股清澈的泉水带着深深的寒意,似乎还带着山上植物的、泥土的芬芳,又带着果实的甜味儿,一下子塞满了我所有的器官。也难怪,人们如此钟情大自然,大自然丰厚的馈赠的确有沐浴肉体和灵魂的效果。
我在走向长寿泉的时候,发现有两个作家说说笑笑向小桥那边走去。其中一个,我还是认识的。我想喝上一口长寿泉水,再去追赶那两个人。但等我从长寿泉爬上来的时候,那两个人已经不见踪影了。我一溜小跑去追赶他们,但我又不能拒绝那些植物的诱惑。比如说,一棵树上还有红红的果实,我就想看看那是什么果实。比如说,一枚好看的叶子,就会让我驻足数秒。山上的杂草密布、灌木横生,只有树保持着独立的个性。许多树木落叶已经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它们那种英武坚强的样子很让我钦佩。小时候,我是上过山的,回忆和眼下的一切都在重叠。我想,文学是个好东西,可以唤醒我们对过往的熟悉的事物的热情。很可惜的是,山中的植物我所识甚少。就是山上的栗子树,也是那一年和曹文轩先生去怀柔采风时识得的。
这座山上,有大片大片的栗子树。有的栗子树,都有500年以上的树龄了。令人震撼,敬畏。初见那几棵500年以上树龄的栗子树,我的嗓子就像是被鱼刺卡住了一样,惊愕得无以复加。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想祭献几颗虔诚的泪珠。山上的栗子树下,落满了栗子壳。栗子壳还是绿色的,栗子已经被村民收走了。但我还是能零星地捡到几颗。我好奇地用目光搜索着,哪一颗栗子是被松鼠收走的呢?那几棵500年的栗子树,已经被保护起来了,树上还挂着古树的牌子。在栗子树下,有的栗子散落在地上,这可是松鼠们享用过的。我似乎都能看到小松鼠们食用栗子可爱的场景。而山上的栗子树,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种植的,当然也有野生的,只不过野生的也已经名花有主。
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蜜蜂,或者说一只蝴蝶,不停地发现惊喜,不断地发出惊叹。尽管如此,我还是惦记着追赶前面两个人。我稍一停顿,便立马小步奔跑。遗憾的是,我始终追不上那两个人,也看不见他们的身影。我累得气喘吁吁,头上都冒汗了。令我苦恼和沮丧的是,他们两个说话的声音,那么响亮,犹如相隔一步之遥一样。但我就是追不上,就是看不见。我悲观,绝望,生气,这山不高,坡不陡,就是山路太弯曲。山下的村庄都尽收眼底了,清清楚楚。我再追下去,就要追到山底了。
哎——我刚刚发出一声长叹,突然,王维的一首唐诗突然浮现在脑海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天哪,一不留神,我走进了唐诗中。这不是诗人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么?从前读这首诗,觉得很美,但始终不能理解诗人诗歌中的深层意思。深山不见人,怎么能闻到人声呢?那得隔多远啊!纸上得来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和亲身的体验相比。只有亲历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创造的美,营造的意境。看来读书也好,写作也罢,和阅历相互交叉才能抵达尽善尽美的境地。
我能背诵的唐诗极其有限,幸运的是,这首诗我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当这首诗浮现在脑海的时候,所有的不快和疲惫一扫而空。我激动得浑身颤抖,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人。也许在以往的登山途中,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但我没有想起这首诗。一切都是被遮蔽着的,一切都是沉睡着的。远远地,我看见一个老者扛着一个硕大的空塑料桶,从山底下爬上来,准备去长寿泉那里打水。我本想问问老者一路走来,是不是看见那两个人了,但我转而一想,还是不问的好。因为我还沉醉在唐诗的意境之中,犹如在做梦一样。不能破坏这种感觉,必须延长这种体验和感觉。
我往回转,默默地品味着惊艳的发现和相遇。好像,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狂欢,呐喊,雀跃。
安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