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声

文明就餐成自觉 光盘行动成习惯

  • 太原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从健康、文明、节约三方面入手,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培养民警良好的就餐习惯,确保“文明餐桌行动”理念深入民人心。在该支队食堂的醒目位置,随处可见张贴着的珍惜粮食、提倡节俭的宣传展板和标语牌,时刻提醒民警厉行节约。该支队餐厅积极推行自助用餐模式,民警可以按照个人需求选择勤拿少取,真正让小餐桌展现出大文明。该支队民警人人争做厉行节约的践行者,餐桌文明的维护者,节约粮食在这里成为一种“新食尚”。图为该支队民警正在用餐。张红朝摄影报道

  • 平顺县公安交警大队全力打造节约型食堂,并向全体民警发出倡议: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同时严防病从口入,在食堂打饭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健康卫生”已成为交警大队全体民警的生活习惯。秦旭东摄

  •   

    公筷公勺 重塑卫生好习惯

      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不仅仅是疫情当前对病毒的有效抵御措施,也是对民众生活方式的检验、健康习惯的重塑和文明素养的培育。
      用一双公筷,得一份安心。在围桌共餐之下,你给我夹口菜、我给你舀勺汤,看似亲密无间,实则会给自己与他人埋下健康隐患。需知,在生活中、在点滴里构筑起的防疫屏障,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负责。防疫好习惯就是预防病毒的“防火墙”,需要时时更新、常常加固。
      当然,习惯的培养和改变非一日之功,移风易俗更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关键在于落细落实,需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使用公筷公勺成为餐桌上的一道文明风景线。努力提升自我的卫生意识、健康理念,从文明就餐的点点滴滴做起,就能习惯成自然。在生活中不仅要做公筷公勺行动的践行者,更要做公筷公勺行动的宣传者,让使用公筷公勺入心入脑,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整体文明素质。
      以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广大餐饮企业责无旁贷。餐饮企业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推动公筷公勺普及,在餐馆显著位置张贴文明用餐宣传海报,发放文明桌签,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递公筷公勺用餐理念,引导宾客使用公筷公勺,强化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餐饮服务行业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宣传,加强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号召更多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共同推进文明餐桌建设。
      公筷公勺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公共卫生意识与社会文明风貌。当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无论从现代文明饮食习惯出发,还是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角度出发都具有重要意义。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上的新风尚,让文明习惯覆盖每一处生活细节,做到不打折、不缩水,如此才能守住“舌尖上的健康”,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构建起坚实可靠的“健康防火墙”。

    李慧勇

    错峰就餐 共享幸福好“食”光

      午餐时刻,在长治市潞州农村商业银行的职工食堂,运营管理部员工裴晓霞一边与周围同事聊天,一边有滋有味地享用着餐盘里的美食,“现在这里的就餐环境特别好,吃饭真成了一种享受。”她说。
      之前在职工食堂就餐可不像这样舒适。到了饭点,几乎所有职工蜂拥而至,人声嘈杂,秩序混乱,大家不仅要耗很长时间排队刷卡,而且由于座位有限,有些人往往不得不端着餐盘站着吃。吃饭像打仗,不仅吃得不舒服,还容易造成食物浪费,吃一半倒一半的现象屡见不鲜,食堂的泔水桶甚至都不够用。
      如何既能让员工吃得好,又能防止餐饮浪费?该行秉持“员工安心,团队齐心”的管理理念,在加强食堂规范管理,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的同时,采取了“食堂按批次出餐,员工按楼层错峰就餐”的措施。
      伴随着新举措的出台,如今走进潞州农商银行职工食堂,“文明餐桌,不剩饭、不剩菜”“按序取餐,吃得舒心”等标语映入眼帘。在自助取餐台,前来就餐的员工根据各自喜好,少量多次取餐,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剩饭剩菜。“先来的员工不再多拿多占,自觉吃多少盛多少,不够再加,分批次出餐也能让后面的同事吃上热乎饭。”安全保卫部巩玉红赞许道。
      “以前职工剩饭剩菜的现象多,看着满满的泔水桶真让人心疼,现在不一样了,大桶换小桶还用不了呢。”今昔对比,食堂卫生管理员陈大姐感慨地说。
      管理改善一小步,文明和谐一大步。潞州农商银行的职工食堂管理,促进了职工个人素养的提升,也营造了讲文明、讲秩序、讲节俭的“三讲”氛围。

    周瑞娇

    按需取餐 吃得干净收拾轻松

      “少拿一点,不够吃再来取。”每到用餐时间,在大同市云冈区机关食堂就餐的人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提示。
      在大同市云冈区机关食堂,前来就餐的人员排队进入,刷卡、打饭、就餐,秩序井然,“使用公筷,文明就餐”“勤拿少取,避免浪费”等提示语和海报摆放和张贴在食堂出入口、自助取餐区域的醒目位置,提醒就餐者减少浪费,营造出杜绝餐饮浪费、文明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已成为全体机关干部的共识,大家按需取餐,就餐后熟练地将餐厨垃圾分类倾倒,再将光餐盘放入餐盘收纳区,展示着餐桌上的文明新风。一位区委机关干部表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传播者、引导者。”食堂一位洗碗工人说:“大家吃得越来越干净了,收拾起来也轻松了许多,厨余垃圾减量明显。”
      同时,云冈区机关食堂实时掌握动态就餐人数后合理配餐,充分考虑菜品的适量性、营养性和特色性,实行滚动出菜、按需添加,饭菜、水果等实行小分量供应,加大食材边角料的合理利用,配备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保证用餐人员吃得好、不浪费。食堂工作人员栗瑶说:“食堂每天会根据就餐人数及时调整备餐量,就餐人数变少时出菜量也随之减少,低于10人时我们会主动询问就餐者的需求,现炒现做,宁可不够了再炒几次菜,也不能做多了浪费。大家的节约意识提高了,我们食堂的成本也降低了,提供的菜式也多了起来,受到了不少好评,我们也觉得十分开心。”

    庞有为

    节约粮食 好传统需好传承

      俗话说:精打细算,油盐不断。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浪费粮食的现象。比如一些人吃东西挑三拣四,吃不完就随手扔掉等行为,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浪费,而且还把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爱惜粮食认为是吝啬、小气。
      孝义市兑镇镇后庄村的王永清就是一位多年争做光盘族,尽量减少浪费,被左邻右舍称为所谓“小气”的节俭典范。她要求家人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允许不合口味就不吃挑食,外出用餐时也厉行节约,做到了按需点餐,将剩菜打包,坚决杜绝浪费行为。她说:“总有一些人为了炫耀自己富有,常常点很多的菜,吃不了就倒掉,非但不觉得惭愧,还说别人小气、财迷。要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包含着我们农民的心血,珍惜粮食就是对农民最大的尊重。”
      该村的侯秋花也是一位一粒米都不愿意浪费并且爱种地的人,深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她不仅教育儿孙要以节约粮食为荣,还经常向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她每年收完秋后,准要上山拾拣收割时丢落下的玉米、谷子等粮食,虽然拾不到多少,但在她心里每一粒粮食都是宝。她认为扔掉一粒粮食就是扔掉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
      据悉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浪费每一粒粮食,那么每年都会省下1700万吨-1800万吨食物,足够3000万人-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所以说,古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普通农家妇女王永清、侯秋花一样,从自身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做一个勤俭理念的传播者,做一个厉行节约的践行者,不与他人攀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分忧,把文明用餐、爱惜粮食的理念扎扎实实地传递下去。

    李竹华

    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

      春节前夕,家住阳泉市郊区北庄村的赵晋瑞一家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年夜饭了。赵晋瑞是一名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以后在家务农,种一些平日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他时常教育家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尤其是倡导“光盘行动”以来,他便把节约粮食落实到自己家的每一餐,年夜饭也不例外。
      在和笔者聊天的时候,赵晋瑞正在和老伴儿一起做当地的传统美食“面筋”,他笑着说道:“‘面筋’是逢年过节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要做的美食,主要的原材料是土豆,咱家的土豆是自己种的,做‘面筋’的时候我特意挑选了个头小、不好切丝炒菜的,一来做成土豆泥更方便,二来也不会浪费。”除了做“面筋”外,他们一家还自制了猪头肉等肉制品,这样不仅节省花销,还更干净美味,这些都是他们家每年年夜饭的特色菜。
      “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回来吃年夜饭,热热闹闹的,所以做的花样多些,由于平时教育孩子们要节约粮食,所以装盘的时候每种菜量少一些,基本都能做到光盘,孩子们也可以尝到更多种类的饭菜。”赵晋瑞的老伴儿说道。吃年夜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吉祥美满,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年夜饭中做到光盘,既传承了传统,又践行了美德,做到了两全其美。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赵晋瑞夫妇的谆谆教导下,勤俭节约成了他们家的家风,无论是儿女还是孙辈,都牢固树立了“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他们正在读高中的孙子说道:“从小受爷爷奶奶勤俭节约的耳濡目染,无论是平时就餐时还是吃年夜饭时,我都会做到光盘,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将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传承下去。”

    赵彤

    文明用餐 应从每个人做起

      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盼望过一个“释放压力、全家团聚、热闹非凡、充满喜庆”的新春佳节。
      元旦过后,就有许多人冒着严寒,开始动手提前置办年货、去酒店预定“过节餐”和“年夜饭”;农村还有杀猪宰羊的,准备过一个丰盛的春节。自从去年12月7日,疫情防控有序放开以来,农村恢复了集市,赶集的人山人海;遇有婚丧嫁娶的,群体就餐、还亲亲热热地互相往碗里夹菜。用餐根本不使用“公筷公勺”,更谈不到“分餐制”了。这种“不文明”用餐、聚餐行为,不仅造成了铺张浪费,而且埋下了疫情传染的隐患。
      倡导文明用餐,是一场深刻的“灵魂革命”和“自我革命”,需要大力弘扬文明用餐的“新食尚”。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近3年疫情防控告诫我们,坚持文明用餐,是防止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众所周知,“病从口入”,许多传染病会通过餐桌上的不当饮食习惯传播,国家为确保卫生安全问题推行的“公筷公勺”能够有效减少健康隐患。目前,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已“阳康”,但疫情尚未远遁,放开也不能忘乎所以、悠游自在。而事实上,自从疫情防控有序放开以来,人们都尽量做到了少聚会、少聚餐、少走动、勤洗手、勤通风、出出进进戴口罩,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家庭用餐,也尽量实行“分餐制”。现在有许多家庭,一日三餐都设有自己的“固定碗筷”,吃饭时也不用自己的筷子乱往他人碗里夹菜,并坚持有计划地做饭,尽量不留剩菜剩饭,饭后对碗筷进行消毒处理。这样就能减少和杜绝病毒传染,同时也有效避免浪费行为。
      倡导文明用餐“新食尚”,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因此,坚持文明用餐要从每个人做起,用个人和家庭的“小文明”托起全社会的“大文明”,筑牢个人健康防线,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胜利。

    许贵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08期

    • 第2023-02-07期

    • 第2023-02-06期

    • 第2023-02-05期

    • 第2023-02-04期

    • 第2023-02-03期

    • 第2023-02-02期

    • 第2023-02-01期

    • 第2023-01-31期

    • 第2023-01-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