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天”是隰县的一道胜景。沿着鼓楼西大街穿过人来车往的街市,一路直行到凤凰街,过了桥就到了莲花广场,广场尽头就是景区。
过了卧虹小桥,通往庙宇的路不算陡峭。台阶尽头是一道红墙和深长的圆拱门洞,洞头有砖刻门匾,蓝底金字,隶书“小西天”三字。庙院因山而起,层叠垒摞如积木。韦驮殿一层,钟鼓楼二层,再上还有观音阁,观音阁背后还有奎星阁,奎星塑像骨骼清奇,一手持状元谱一首持巨笔,衣带飘飞,右腿金鸡独立,单足踩在一条大鳌鱼的胖头上,取意独占鳌头,左腿抬得有齐腰高,朝后勾伸,作飞奔状。奎星的造型活泼,越端详越觉得诙谐。奎星阁前的小平台适合观景,是凤凰岭的凤冠,可以远眺隰县城和更远的云烟,可以俯瞰涧谷林梢,还可以望见开凿在左右两边土塬上零星散落的土窑人家。凤鸣九霄在此转音为暮鼓晨钟的梵音佛唱了。庙院的另一厢也是两层叠摞,下层是无量殿。上层是大雄宝殿。无量殿点的是香油灯,灯钵注满清澈澄亮的香油,澄似蜜汁,亮似琥珀。正中供着笑呵呵的弥勒佛。在无量殿旁拾级而上就到了大雄宝殿。大殿上供着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五尊大佛的塑像,大殿两侧是绘像,有眉目清秀、形态自若的罗汉,有半隐于门户之内、探头探脑的总角童子,喜盈盈的,颇像一幅世俗的迎客图景。作为佛像和罗汉像背景的佛龛木雕特别精巧,数层叠集、镂空雕刻、繁琐庞杂,一进数重、层层升高的繁复重叠的花式斗拱垂柱,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而“小西天”的精华所在,则是大殿横梁上的“悬塑”佛像,据门口碑文介绍,汇集横坐于大梁之上俯瞰众生的“悬塑”作品多达两千余尊,这些镀金小佛像造型各异,用枝蔓缭绕的花朵和盘曲探爪的飞龙陪衬烘托,堆砌出一个繁复绚烂的高于尘寰的佛界,让观者无形中就肃然起敬了。
离开庙院步下台阶,涧底铺设着木头栈道,方才在奎星阁前的平台上俯瞰涧谷,就隐隐看见这条落叶铺满的游廊。顺栈道进入涧谷,所有的崎岖曲折,都被栈道随高就低,设置台阶,脚下省力不少。栈道上深红、浅黄、褐紫、灰绿的树叶被雨水重露压平铺展,像一条色彩斑斓的绣毯。鸟鸣涧,涧更幽,风景可观,但溪涧和林木的阴凉腐朽之气侵人发肤,中午登山的热汗全部褪去,还不时打颤。走了不久,便看到了庙院里也能听见的汩汩响泉。栈道尽头开始盘折上山,虽然没有“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奇险,但登起来还是一身暴汗。沿着石砌路面走到尽头,是塬上一片开阔平缓的田野。此时的立足之地应该是凤凰岭的颈背部位,充当凤翅的两翼土坡在此联成一体。往山下望去,可以看到大半个隰县城,和更遥远的丛山和天空,“风物长宜放眼量”,由此而怀想几百年前的东明和尚,大概他勘察地形择地建庙之前也来过附近,一身萧然登临送目,回看从五台山一路云游所走过的空空茫茫。
返身顺路下山,路过了千佛庵的后院,一条窄曲蜿蜒的水泥路通向山底,坡度陡峭,有些段落超过45度。若逢雨雪天气,估计履带车才能爬上来。在王军散文集《走过隰州》中有一篇《佛心塑“绝唱”》,详细介绍了凤凰山的形势、“小西天”的来历以及开山祖师东明的故事,描述了国宝级别的“悬塑”、避尘珠的传说等等。他说到东明从五台山云游到隰县,看见凤凰岭的山势奇伟,发愿修庙,募捐化缘长达15年:“化缘募捐,一文钱不嫌少,冷脸不嫌难看。在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做一笼子,立于州城市中,日坐其内,他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展览给天地,展览给风雨,风来把风拂过,雨来把雨接纳,以坚定禅心,求世人布施。”听说过面壁10年的达摩故事,听说过咬破指头以血为墨抄经的高僧故事,听说过一瓶一钵游南海的蜀僧故事,再听东明和尚住笼子化缘修庙的故事,同样为之动容。《佛心塑“绝唱”》把“小西天”的建筑格局、悬塑、彩塑概括为“三绝”。我想这“三绝”不是从天而下的,而是从东明和尚的卓绝开始的。看了东明造庙故事,对“天下名山僧占多”又了悟一层。假如东明只是走过路过与凤凰岭擦肩而过云游而去,就没有现在的“小西天”,这道凤凰岭也就不会从普通的一道道土塬中被人识别,但有了“小西天”情形就大不相同了,隰州地面的世俗生活之上恍惚另造出一番生天。我甚至觉得,东明造庙一如著书立说,他已经尽可能地通过“小西天”这部杰作,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辉煌境界。
张乐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