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刻《大学》《论语》选句之前,是我小院里墙壁上的几块石刻让我有了篆刻的冲动。总共8块的汉白玉石板,书刻《大学》章句和《论语》选句,是大同市已故书法家文史学家殷宪先生难得的遗墨。
去夏整修工作室小院,将收藏的石刻镶嵌于墙壁。2000年,殷宪先生受尔山(时任大同报社社长)之邀为报社大厅正面墙壁书写《大学》章句,并镌刻于8方汉白玉石板之上。前几年报社旧楼外租成了医院,拟重新装修而无法保留这面壁题。尔山担心石刻弃毁,请求报社将壁题揭下交他保管,幸蒙允(这也正是我和尔山这两年心心念念重修小院的动因:想给殷老的遗墨着一安放处)。相遇,便是缘分。新修小院的墙壁刚刚好放下这8块石刻,仿佛专为小院设计,小院也因了这精美的石刻大放光彩。
去年9月底,大同市突现新冠疫情,至10月11日早晨6点开始全城静默管理。我们刚好被“静默”在工作室中。天天看着殷宪先生大气洒脱的书法大作,欣赏之余,起了篆刻《大学》章句之念。从“静默”开始,先设计印稿,《大学》章句分句设计了31方正文印,加1方题印,共32方印。《论语》选句设计14方印。篆刻有句话:七分写三分刻。设计印稿的过程很不容易,其次每方印还要有个性。我喜欢工稳,遵循传统,所以大量阅读秦汉和明清大家印谱,同时也读了不少的商周春秋战国时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印,以及大小篆书的书法碑拓作品。写印的过程也是学习了解提高古文字学和篆刻学的过程。
从网上及各种印谱中查找,尚无《大学》《论语》的篆刻作品,可以说没有一点可参考的东西。《大学》章句的难点是重复字太多。205个字,“其”字有14个,“而”字有13个,“后”字有13个,“先”字有7个,“欲”字有6个,“者”字有6个,“知”字有5个,“能”字有4个,另,八条目的用字亦一般都有3次重复。因此避免字形雷同是这套篆刻的关键。避免雷同不只是写法上的不同,还需刀法上的区别。
从“大学之道”开始刻第一方,边刻边对设计的印稿修改完善,个别的印,完全推翻之前的设计,重新篆写。有的印石钉太多,刻了一半只能放弃,重新选石,重新篆写刻制。
每每拿起刻刀就会特别开心,一旦刻起来就会停不下来。虽然印稿已经写好,但在拿起刻刀的那一刹,脑子里总是会出现一些画面,这或许就是灵感。在我来说,那是一方印中不同文字的交响乐以及不同质感线条的舞蹈,是一种如获至宝的兴奋。脑中的画面随着刻刀在印石上呈现,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留白或留红,真的是心无杂念沉浸其中。
喜欢大篆的高古神秘,喜欢秦汉印的沉稳大气,喜欢明清印的清丽多姿。在我的刀下笔下流淌的都是她们的神韵与灵魂。恨不能穿越到古时,去看看制印的工匠,是如何一步步将青铜、玉石、彩石与文字结合,蜕变出如此精美的印章,生生世世不消不灭留给我们!关于文彭的故事,制印人耳熟能详。在中国篆刻史上,文彭被后世尊为明清篆刻流派开山人物,是如今用彩石刻印,篆与刻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每当刻印累了的时候,习惯拿起一块印石,用手不停把摸,像抚触婴儿般用心。这样的时刻是享受的、欢喜的、忘我的。
篆刻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很快,到11月4日,《大学》的32方印的印文全部刻完。之后又刻了《论语》的14方。修改、刻边款,想着每一个黎明之后有喜欢的事情可做,即便是“静默”的日子依然是美好的。
刘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