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每一块石头都充满感情和力量

  • 《红色丰碑》 李夜冰

  •   最近看到李夜冰先生的巨制《红色丰碑》依然十分打眼,尤其对于看惯了墨彩交融、感情浓烈的“夜冰荷”的朋友来说,更有眼前一亮之感——先生的山水画也这么气派、硬朗!其实,李夜冰先生人物、花鸟、山水都拿手,国画、油画、年画、版画、水粉各科都精通,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
      2015年,李夜冰先生在接到“太行风骨”山西省美术书法作品提名邀请展时,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要把自己的抗战史融进笔墨里,把那年那月那时人的精神面貌传递出来,如同在岁月风霜中屹立不倒的太行山,让人百看不厌,汲取力量。其实,先生画每一张画,尤其是主题性创作,都要认真对待,本能地杜绝随意应付和重复,更不会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体现了成熟艺术家的笔墨尊严和社会担当。所以说,每一幅作品都凝结着先生独特的思想和感情,有着活力四射的生命力。
      李夜冰决定用太行山山脉作为表现抗战历史的主基调。一方面,太行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抗战的主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使太行山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铜墙铁壁,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另一方面,太行山也是李夜冰的家乡,是他走上革命艺术道路的起点,太行山上留下了他参与抗战的脚印和汗水。
      李夜冰1931年出生在太行山坳里,在他7岁那年,目睹了山河破碎的凄惨景象。“日寇来扫荡,乡亲转深山。村落成火海,老幼卧血滩。”11岁时,李夜冰因绘画天赋考上了晋冀鲁豫边区平东抗日高等学校读书,从此感受着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和经受着革命的锻炼。
      在敌人的封锁下,军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李夜冰手里没有枪,他就发挥专长,用笔抗战,和小伙伴们画抗日宣传画。没有毛笔,他收集猪鬃捆起来,没有颜料,他用锅底黑、石灰、红土、黄土等来解决,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宣传画,留在了墙壁上、岩石上,成为动员、鼓舞全面参与抗战的利器,其作用一点也不亚于战场上的真刀真枪。
      李夜冰多次去太行山采风、写生,画了大量的速写稿,这些稿子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关于山水画创作,李夜冰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反对程式化的“千人一面”,注重写生,主张在写生时首先要忠实于自然物象,大自然是什么样,就老老实实地画下来,认识、理解其结构、肌理,等创作时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为我所用。李夜冰拿出他的太行山速写稿给笔者看,竟有一寸厚一摞!翻了翻,数了数,只黄崖洞一处,前前后后就有15张!黄崖洞当年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并且八路军在这里藏着一个700余人的大型兵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曾为这里题词。所以这次创作,李夜冰很自然地把黄崖洞作为主体。
      这幅《红色丰碑》正是采集于黄崖洞并进行提炼后的太行山山体,山后面的远景与左后两边的截取,象征了山脉的辽阔与壮观,山前的石牌楼和半山腰上的人烟打开一个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空间,让我们无尽想象当年在这里的种种艰苦与坚韧,勇敢与悲壮!山前的苍松,强化了这种精神气质,飘荡其上的紫色雾气,只有去过那里的人,才能体会那种真实存在的壮观而浪漫的气息,从而叹服画家扎根生活、高超表现的艺术功力!最耐看的还要回到画面的主体山石上,你看,山体是那么结实,那么刚毅,仿佛每一块石头都有精神,都有感情,都有力量!如果你再仔细看,你会发现,山体上分明有两个人形,他们是曾在这里战斗的英雄的士兵和人民吧?他们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的精神化作了山脉,永远地伫立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辉!
      写到这里,笔者想这样概括:李夜冰先生的这幅《红色丰碑》,绝不是一幅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画创作,而是立足于“亲历全民抗战史,太行座座是丰碑”生活感受之上的高超技艺熔铸,是真正进入自由之境又深具家国情怀的真情之作,其价值等同于历史经典。

    艺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09期

    • 第2023-03-08期

    • 第2023-03-07期

    • 第2023-03-06期

    • 第2023-03-05期

    • 第2023-03-04期

    • 第2023-03-03期

    • 第2023-03-02期

    • 第2023-03-01期

    • 第2023-02-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