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故事
2022年6月的一天,武乡县监漳镇姚家庄村的姚怀新一大早来到地头查看谷子出苗情况,“去冬今春雨雪多,是近年来墒情最好的一次,非常适合谷子播种。”
姚怀新家有8亩地,但土地分散不连片,往年的庄稼收成并不乐观。2017年,姚怀新开始种植渗水地膜谷子,技术、种子、地膜、肥料全部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免费提供,新技术能确保土地蓄水,谷子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升。“1亩地最起码能多打200斤谷子,按市场价每斤3元算,一共能多挣5000余元,在生产成本方面,每亩地能节省300余元,种的8亩谷子能增收8000余元。”姚怀新算了笔明白账。
有机旱作技术的革新让农户们种出了“金谷子”。“从一开始的不了解,逐渐变成积极种,种植渗水地膜谷子已成为全镇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监漳镇党委书记张巍介绍,在2017年引进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后,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
新技术落地,种出了增收田。通过选优种、做试验,技术逐步成熟,种植项目也逐渐推广开来。目前,武乡县有机旱作谷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种植面积达2.2万亩,涉及全县180个行政村8000余户。项目区全部选用优质谷种、全生物降解地膜谷子专用肥,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标准、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残膜清除的“六统一”技术,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代表委员议政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副校长(副院长) 王娟玲
经过五年努力,我们已经构建了有机旱作农业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了技术体系,生产实践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主要还是在山西境内,对广大旱区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有限,还没达到习近平总书记“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的指示要求。
建议科技部优先支持山西建成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旱作农业重点研发立项开了一个好头,但仍需要国家级平台发挥聚人聚财、持久发力的不可替代作用。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的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普遍存在的学科割裂、不接地气、远离经济的短板,进行了“主体实验室+高端中试平台+高标准展示基地”的长链条设计,充分考虑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成果转化,就是要与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一起做。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企业让科技成果产品化落地,通过基地这个类似技术超市的示范展示,实现真正转化,服务生产、服务经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动企业成长,同时发现生产中的更多问题,发现市场中更高层次的需求,返回头促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最终形成“产—研—用”互促、科技经济结合、科技水平提升的良性循环。
我们实验室这种顶天立地的长链条架构设计,不仅突出了有机旱作农业的鲜明特色,也是科技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的认可,将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它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科研平台的问题、一个省的问题、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关乎农业高质量发展,关乎国家农高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的大事,也是改革现有科技体制、改变理念、弥补短板、探索路径、解决科技经济脱节问题的大事。
链接
山西是旱作农业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技术积淀,是有机旱作农业的根之所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这为山西及全国广大旱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速农业转型,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方案,设立并支持完成了有机旱作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创新构建了包括增碳沃土、量水适种、减膜减肥减药、资源多级循环利用、艺机一体化等在内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引领示范全国。实施了旱作良种攻关、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等十大工程,整建制建成了4市20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积极对接科技部,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部省会商工作议题,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签署了《共同推进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五年来,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在思想理念、技术创新、生产水平、平台建设、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报记者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