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直通全国两会·山西

【两会聚焦】加快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山西团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对此,山西团代表感触很深,大家在发言时纷纷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农业强国战略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绘就宜居宜业、村美人和的三晋乡村画卷。

乡村要振兴,党建必先行

  乡村兴,百业兴;“三农”稳,天下安。去年我省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亩产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乡村要振兴,党建必先行。大寨村坚持党总支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注重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始终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全国人大代表、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说,这些年,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深挖大寨文化内涵,走农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发展农家乐130多家,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持续带动村民增收。
  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增强村集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阳城县皇城村,是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十佳村”。它从煤炭起家,发展到煤炭、旅游、制药、制酒、房地产五大产业多点开花,村集体有26家企业,资产规模90多亿元,村民年均收入达到6万元,带动周边3000多名村民就近实现就业。
  “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国人大代表,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陈晓拴说,我们将持续加强党的领导,继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把乡村旅游事业越做越好,努力用3年—5年时间使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都翻一番,建成一个产业兴旺、富裕文明、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样板乡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勇毅前行。

科技赋能,人才保障

  “以科技为先,才能永葆活力。传统农业也好,设施农业也罢,要是在技术上跟不上时代步伐,就会陷入困境。”全国人大代表、朔州市朔城区上沙塄河村晟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占军,长期从事农业种植、管理、物流销售,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农林产品的研发、测验、示范、技术推广上。他创建并优化了特殊自然条件下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构建了日光温室果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并应用了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嫁接栽培、水肥立体化等30多项新技术,带领种菜农户实现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
  胡占军建议,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要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将贫瘠地、盐碱地等改良,使之变成生产高端果蔬的现代化农业园区。要将设施农业和光伏发电有机结合,以光促农,光农互补,综合开发渔业、牧业等生态复合模式,高效利用,规模化经营,打造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坚持打好有机旱作牌、特色优势牌、加工转化牌,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持续推进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种子’。要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郭凤莲说,“目前乡村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各类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解决人才问题成为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招。要强化农村人才培养。现在乡村产业发展从原料的配选、加工工艺、品质的把控、产品的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配备专业人才,必须建立农村适用人才培育储备机制。”

让农村“一老一小”生活更舒心

  推动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是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保障,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必然选择。全国人大代表,襄汾县古城镇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晋刚建议,将农村养老工作列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社会治理重要内容,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细化完善养老助老政策,创办高质量公办民助养老院。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护理人才培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补贴力度。
  在农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全国人大代表、翼城县北关小学教师李慧说:“留守儿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要科学有效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关爱工作。”
  李慧先后走访了20多所中小学校,调研了解留守儿童相关情况。她建议,要制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施标准,分学段制定实施内容、关爱标准、实施细则,让学校从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关爱教育;组建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专业队伍,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专业化运行。

本报记者陈俊琦
本报北京电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11期

  • 第2023-03-10期

  • 第2023-03-09期

  • 第2023-03-08期

  • 第2023-03-07期

  • 第2023-03-06期

  • 第2023-03-05期

  • 第2023-03-04期

  • 第2023-03-03期

  • 第2023-03-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