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提到“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四个“极”字,让山西团代表感受到国家的发展韧性和坚实底气,更真切体会到“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深刻道理。
3年抗疫,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考。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我省医疗卫生工作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他们都曾白衣作征衣,筑起守卫生命的防线。
“新十条发布后,所有医护人员立即进入备战状态,年龄大的医生成立互联网医疗专家团队,中年骨干医生编组进入重症医学科,青年医生分批次轮转急诊科。”全国人大代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王雅丽回忆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心绪难平。她深有感悟地说,事实充分证明,党中央的疫情防控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杨晓静是抗疫的亲历者、见证者。“山西先后派出4400余名医护人员援助湖北、内蒙古、上海、海南等地,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医院收治了大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重症比例达到60%以上,所有医护坚守一个信念,就是多治好一个患者、多挽留一个生命。”
3年抗疫,赢得主动的关键,在于科学精准、因时因势而变。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从这三年抗疫中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该如何加强,来更好地全方位全周期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成为代表们最关心、讨论最多的话题。
“人才和教育是推动健康山西建设的重要支点,近年来山西高等医学教育持续发力,新医科建设深入推进,优质医学人才不断涌现,但是山西高等医学教育仍然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存在一定差距,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不足、高水平医学科研平台缺乏、高素质医学人才缺失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医科大学校长解军说,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医学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建立本土院士工作室、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拓展人才培养平台等方式,探索医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疫情救治期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对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分级诊疗对基层医院首诊医生诊断和处置水平,‘双向转诊’通道畅通、转运及时等提出更高要求。”杨晓静结合工作经验,建议设立专项培训项目,由上级医院通过技能培训、理论教学、定期查房、操作演示等方式,扎实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断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完善保障机制,畅通转诊渠道,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王雅丽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有“医”靠,加强地市级各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从“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症”,每一次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每一次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都是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深刻体现。代表们汇聚行业智慧、广纳基层建议、倾听民众呼声、积极建言献策,筑起护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实屏障。
本报北京电
本报记者杨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