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觉

风筝传承人杨元恒

  • 杨元恒(左)和朋友一起放飞“龙头蜈蚣”风筝。这个百米长的风筝由龙首、躯干和龙尾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相对独立,又可联为一体,工艺繁杂,扎绘精致,堪称一朵奇葩。

  • 杨元恒制作每只风筝都追求卓越,质量好的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远又稳。

  • 凤凰风筝的做工要求极其精细,杨元恒手中的“凤凰”迎风飞舞,栩栩如生。

  • 杨元恒用自制的劈竹刀将竹子劈成粗细不等的竹条,下刀需快、准,以防劈坏浪费材料。

  • 不停转动竹条使其各个部分逐渐加温,达到竹条内部被加热,而外表不被烧焦来弯曲定型。

  • 削竹是劈竹后的精加工,将它加工成风筝所需的各种不同宽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条。

  • 各种风筝需要不同的竹片,锯出长短不一的竹片备用。

  • 杨元恒指导孩子们彩绘技艺,一起在风筝上画出生动的形象。

  • 杨元恒走进太原市小返学校讲解风筝制作技艺,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 春分是放风筝最好的季节,杨元恒演示掖、抻、扽、拽等动作要领,和孩子们尽享春日快乐。

  •   草长莺飞二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起舞的时节,也是晋源风筝非遗传承人杨元恒最忙碌的季节。
      太原晋源风筝历史悠久,春秋时期,赵简子在晋源修城筑墙,风筝是当时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明清时期,晋源风筝以硬翅类、软翅类、龙类、板子类著称。它融空气动力学、工艺美术学、气象学等为一体,代代相传至今,展现了太原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花甲之年的杨元恒坚持制作传统风筝二十余载,经过不断潜心研究,他对龙类、软翅类风筝的制作有很深的领悟和呈现能力。首先取材以竹子、麻纸、丝帛、无纺布等为主,再经过手工扎制和人工彩绘而成,工艺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求精。
      多年来,杨元恒为传承风筝文化,走进学校传授技艺,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举办文化交流、放飞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让古老的晋源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编者
    本版策划:李联军
    本版责编:黄靖
    本版摄影:王瑞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22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20期

    • 第2023-03-19期

    • 第2023-03-18期

    • 第2023-03-17期

    • 第2023-03-16期

    • 第2023-03-15期

    • 第2023-03-14期

    • 第2023-03-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