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以更“应用”实现真“融合”

—— 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实践

  • 立德树人——学院学生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上思政课。

  • 产教对接——学生在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接受沉浸式教学。

  • 博士驻企——学院吕李华博士(左三)在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指导。

  • 鼓励创新——大学生双创中心为学子们提供了创业创新的阵地。

  •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常说常新的时代课题,在我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的担当与作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阳泉作为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从“煤”到“碳”、从产业链前端向后端、从燃料向原料、从传统开发向转型升级,代表了山西很多城市的发展轨迹。同样,坐落在该市的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从1984年最初的一个煤炭专科班,发展到今天的34个学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成为一所因煤建校、以煤立校、靠煤兴校的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路走来,每一个步点都体现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办校特色。特别是2014年学院升本以来,该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服务山西能源革命的清晰逻辑体系,用“地质工程—测绘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专业链,来支撑山西能源革命急需的“煤炭勘探—煤炭测绘—矿山供电—煤炭生产—煤炭安全—煤炭深加工—高端碳材料”等能源和材料产业发展链。应用型教学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与印证。
      在太行山中段西麓,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山城阳泉市。走进校园,“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知行”与“行知”的表述差别虽小,但却体现出这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上的特色。果然,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在这所年轻应用型学府的独特实践。

    以沉浸式、数字化、开放型的培训,打造产教结合、亦工亦学的课堂,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无缝对接

      3月28日,记者走进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与华阳集团共建的实践教学平台——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被眼前井下大型采掘设备所震撼。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王凯告诉记者:“这是阳泉唯一一座高仿真模拟矿井,设备都是井下真实的煤矿主流采掘设备。基地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共有设备98台(套),设备总价1900万元,具备学生实训、教师科学研究、企业员工培训、社会大众科普等功能,是开放型、数字化、沉浸式课堂,以煤为基延伸多域,教学培训齐头并进,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可以直接到相应岗位参与生产。”
      采访中,学院20级矿物加工工程1班学生正在进行实训,该班学生苏畅告诉记者:“当我们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的时候,一下子就进入了‘煤矿工人’的角色。华阳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我们演示了掘进机、液压支架、采煤机、转载机等大型采掘机械的操作,并介绍了各部位的作用、性能、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通过讲解交流,我们对井下的工作流程有了一个全面了解,真正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原艳红是工程训练中心的一名专任教师。她深有感触地说:“在课堂上讲解煤矿设备的作用和结构组成、煤矿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煤矿供电系统中的保护等,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在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同学们沉浸在实景现场中,通过开启实际设备的运行,感知煤炭的生产过程,体会工作过程,实现边讲解边操作,真正把理论知识融到实际应用中。如我讲的矿山供电、矿山电工学这两门课,在采区变电所,同学们可以直接触摸到煤矿防爆设备,看看防爆外壳,认识一下其结构的组成部件,自己动手在防爆壳内接线,操作控制面板进行相应的整定设置,这在一般课堂上是实现不了的。”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这个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不仅是本学院学生的实训场所,也成为当地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理想课堂。连日来,华阳集团400余名新入职员工来这里进行了岗前劳动预备制培训,回顾这次培训学习,华阳集团培训中心教师郗祺告诉记者:“这是我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学习交流。培训期间,教师亲自教学员操作真实设备,提高了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这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授课方式,使大家开阔了眼界,见识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手段。”
      学院党委书记张长青对记者说:“煤矿实景教学培训基地是我们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学院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的宗旨体现,作为开放型教学基地,这里承载着双向育人的功能。一方面,产学结合、亦工亦学的教学方式大大增强了学院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教学基地本身就是校企合作的成果,自2018年建成以来,先后为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及中铁二十四局进行员工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充分践行了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初心。”

    把教室搬进工厂里,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上,让科研助推产业,以产业反哺教学

      博士驻企工作站是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推进应用型教学开展的一项工作,2021年底,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吕李华与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签订了驻企协议,经过一年多潜心努力,目前合作成果已经浮出水面。近期,双方共同研究开发了“多功能康养器皿”陶瓷系列产品,该产品产生的负离子可以将酒精、醋等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能够加快脏器对营养的吸收,进一步增强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其中多功能康养酒壶已在山西汾酒集团投入试验。
      吕李华对记者说:“联盟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学院学术理论与企业技术实践的交流碰撞,使校企可以在技术创新上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深入生产一线实习实践的便利,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学校相关学科的专业发展。”
      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级无机非金属工程1班学生冯瑞花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实习感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一学年在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的实习,在新鲜感及好奇心的驱使下,无数的‘干货’收入囊中。从原料准备、成型,到干燥、上釉,再到烧结、装饰与包装,我看到了那些不起眼的泥土一步步变成精美陶瓷。这次实习让我在课本上学到的抽象内容得以具体化,也成为我从学校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阶段。”
      这种实习经历也给她的同学赵徐慧留下了深刻印象:“学不如思,思不如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务必躬行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研室主任路亮告诉记者:“我们的教学体系本着基础扎实、专业宽广、着力提高工程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方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科研融入教学,近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由原先主要面向各大煤矿、工厂、工地等一线技术人员向煤矿、机械、汽车、轻工等机械工程领域各种岗位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转变。”
      近年来,为了多渠道汇聚教学资源,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断完善“产学研用创”五元联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学院与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教学实习工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将教室搬进工厂、将课堂建在工厂的教学模式,将岗位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将工程实践揉进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校企协调的育人功能,全力打造“工程师摇篮”。
      学院院长姜俊兵介绍说:“近年来,我们以学科专业为龙头,夯实服务区域经济基础,紧扣‘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核心定位,坚持‘涅石传承匠心筑梦’办学特色定位,主动适应山西能源革命和区域发展的需要,认真开展‘学院博士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学院博士驻企工作站’‘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建设三个金牌活动,服务山西能源革命战略,积极参与打造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上,从人才供给侧服务区域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经济,打通服务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问题导向,创新引领,山西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在哪里,学院的专业方向就在哪里

      作为煤矿的副产品,煤矸石的合理应用一直是大宗工业固废处理的一个难题。过去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建材原料、水泥原料、玻璃原料等。为此,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王慧芳与阳泉银宇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充分利用煤矸石的矿物特性,应用先进的均化工艺,研制成功了以煤矸石为原料合成堇青石的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将此粉体应用于堇青石—莫来石质匣钵的制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晋西北矿区沟谷地貌发育受土壤侵蚀影响,生态环境脆弱,且紧邻黄河,该区域煤层含有多层夹矸、煤矸洗选程度低、矸石堆放地表,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实现煤炭绿色高效开采和黄河生态区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该学院矿业工程系博士秦冬冬与当地企业合作,研发了冲沟发育矿区复杂结构煤层高回收率开采、洗选和填沟复垦全链条生产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了矸石大宗量综合利用模式,将荒沟变绿地,确保水体安全,实现了冲沟发育矿区高矸厚煤层安全高效绿色开采。
      该学院教务部副部长黄淼介绍说:“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其背后是学院专业设置的应用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型的成效体现。近年来,学院主动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设置相应的学科专业。与此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工科专业要求30%以上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比例不低于15%,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了不低于20学分的双创融合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021年12月,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联合中关村智酷有限公司成立山工智泉双创学院,由大学生双创中心(校内基地15000㎡)和双创学院(智创城NO.7 4000㎡)共同构成,2022年成功获批省级众创空间。该学院执行院长董作峰告诉记者,目前,学院已经构建起双创教育+实践+孵化的新模式,强化专创融合与跨学科融合,实现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初步形成了双创实践育人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阳泉市矿区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沟通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双方发挥山西省首批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优势,结合矿区煤炭能源工矿区产业特点,构建“专业+研发+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为助推矿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谈到政校合作、产教融合,阳泉市矿区区委书记张立强深有体会,他说:“目前,辖区企业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就新型浅槽链条、动压影响工作面瓦斯抽采、井下煤层气输送液压胶管、井下防爆开关、矿山生态修复和煤矸石固废资源化等10个项目开展合作,形成了‘科研成果+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的高效发展路径,为矿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的产业动能。”

    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使命,让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近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120余名师生来到太行精神培育基地——百团大战纪念馆,向百团大战纪念碑敬献花篮,沉浸式感受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以及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史美青对记者说:“阳泉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这块土地红色文化积淀深厚,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文化富矿。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太行精神’为本色,以‘工匠精神’为底色,充分挖掘校外及阳泉周边资源中的思政元素,把课堂搬到红色文化景点,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课程。”
      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石爱民是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2001届的毕业生,他回忆说:“我一直记得上学的时候班主任赵建明老师带我们来狮脑山参加活动,当时还没有公路,只有步行小路,我们是带着干粮爬上山顶的。那次参观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这些理工生进一步了解了百团大战、抗日战争的历史,深刻感受到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样的情怀就是通过我们的参观学习活动潜移默化进入自己内心的,并且融入到血脉里的,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学院党委书记,张长青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使命,始终把‘立德树人’和‘以技能人’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谈自己的心”“说身边的事”“见真实的我”,潜移默化、入脑入心的思政教育让课堂的“抬头率”“点头率”显著提升,这种思政教育也成为学子们走向社会后的精神财富,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该学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普遍就业心态好,适应能力强,珍惜工作岗位,服从单位安排,工作扎实务实,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是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人力资源部给予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反馈中的一段话。
      谈起自己的学生,矿业工程系教师高峰不无骄傲地说:“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体现了聚焦煤炭行业、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而且由于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良好,具有吃苦耐劳、敢于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企业普遍反映,这些年轻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本报记者贾力军
    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06期

    • 第2023-04-05期

    • 第2023-04-04期

    • 第2023-04-03期

    • 第2023-04-02期

    • 第2023-04-01期

    • 第2023-03-31期

    • 第2023-03-30期

    • 第2023-03-29期

    • 第2023-03-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