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为灵活就业保驾护航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工作场所更加灵活,也催生出更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与消费需求。
  从快递小哥、电商主播、网约车司机到UP主、播客主播、“剧本杀”编剧……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崛起,灵活就业形式不断涌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个人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规模达到2亿人,堪称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指出,去年我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
  灵活意味着无限可能,蕴含着新经济喷薄欲出的新希望。相较于传统上班族,灵活就业具有相对宽松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被视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与“缓冲器”,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传统就业形态难以替代的作用。
  有探索,就会有挫折;敢创新,便可能失败。由于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工伤保险、收入不稳定,劳动者权益面临“灵活”风险,劳动权益如何保障就是其中之一。针对教育培训、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的缺位,应当从制度上给年轻人灵活就业更多的支持。比如,工伤、医疗等配套保障和统筹,仍待进一步完善。对年轻就业群体,该保障的要兜好底,该提醒的也要加强预警。
  事实上,社会各方一直在持续关注灵活就业人员并为之作出努力。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不少针对性政策,例如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8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强调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大劳动权益保护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这些政策与做法,对于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为充分发挥灵活就业优势,夯实灵活就业底盘,各地各部门要完善制度保障,落实惠企政策,畅通就业渠道,构建灵活就业全方位支持和保障体系,解决灵活就业的后顾之忧。据悉,按照“政府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思路,今年我省各县结合实际,至少要建成一家“政府所有、公益服务”的零工市场,实现县县全覆盖。省级将统一建设零工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满足零工对接的多样化需求,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加有温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推进灵活就业向纵深发展,需要开展政策宣传,引导全民了解、支持、参与灵活就业。加强人才培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比如定期举办电商培训、自媒体运营、文案写作等职业培训,培育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兴人才。创新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机制,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保障,让社保补贴、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税收优惠、技能培训等支持,进一步“流向”灵活就业,以暖心政策、优质服务为灵活就业增加“引擎”。

王早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17期

  • 第2023-04-16期

  • 第2023-04-15期

  • 第2023-04-14期

  • 第2023-04-13期

  • 第2023-04-12期

  • 第2023-04-11期

  • 第2023-04-10期

  • 第2023-04-09期

  • 第2023-04-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