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生态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列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共产党人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命题,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时代逻辑的一致性、理论逻辑上的互融性和实践逻辑上的可行性。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生态文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这一主线,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和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时代逻辑上的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同时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党的二十大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分别作出专章部署,为二者在新时期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从时间脉络来看,我国经济实力取得历史性跃升、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理念与实践的逐步深化、相互融合,二者具有时代逻辑的一致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科学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生态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逻辑上的互融性。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为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文明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结果,高质量发展能够推进经济循环低碳绿色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营造“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最终的落脚点仍在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是互伴共生、互相融合的,统一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
  生态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实践逻辑上的可行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深入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空气质量、水质等显著改善,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具有实践逻辑上的可行性。
  生态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根本在于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大低碳产业布局,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要健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健全市场化机制;要广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生活氛围,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主流文化教育中不断巩固生态环保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关键在于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但绿色制造的发展遭遇成本、技术、观念、资金等诸多瓶颈,绿色产能供给量尚不能满足新形势、新变局对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的要求,尚未完全激发绿色发展动能。因此,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绿色低碳新增长点,才能不断为绿色发展带来不竭动力。要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安排,激活绿色技术创新新动能,提高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使政策、资金、资本、技术进一步向绿色制造业倾斜,从而不断提升绿色技术水平,实现生态价值的良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赋能。
  生态文明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动力在于努力推进绿色消费新升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14亿多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压舱石。要把实施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积极研发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扩大优质生态供给;要把绿色理念深度融入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使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要健全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全面促进消费的低碳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我国庞大的绿色消费潜力和规模优势。通过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增进和增强民生福祉,凝聚和激发人民的现代化建设热情,带动经济的持续复苏和高质量增长。(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韩煚华。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消费史(1949-201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ZDA058)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24期

  • 第2023-04-23期

  • 第2023-04-22期

  • 第2023-04-21期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9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7期

  • 第2023-04-16期

  • 第2023-04-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