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鸟的天堂 爱的力量

  • 红腹锦鸡

  • 天鹅

  • 褐马鸡

  • 黑鹳

  • 白鹭

  •   

    编者按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绿色文明的象征。山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全省共有野生动物541种,其中鸟类426种。
      近年来,我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的种类和族群日渐增多。在地方政府、国有林局的保护下,在管护员、志愿者的参与下,三晋大地成为鸟的天堂。目前正值我省候鸟集中迁徙和集群活动的重要时节,4月20日,京津冀晋“爱鸟周”联合宣传活动暨我省第42届“爱鸟周”启动。让我们跟随鸟儿穿林越岭,感受三晋大地春的灵动。
      本期主题:鸟的天堂爱的力量。

    绿色三晋的精灵之舞

      季春三晋,喧鸟覆洲。山间的草木染绿了鸟儿的眼睛,水畔的柔软洗亮了鸟儿的锦衣。它们或掠过水面翱翔展翅,或挺立枝头迎风起舞,灵动的身姿在微微“吟唱”间点缀着表里山河。
      鸟类是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作为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多年来,我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山西建设为统领,以“两山七河一流域”为重点,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系统实施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鸟类生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共有野生鸟类42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2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33种。
      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大扩容。省鸟褐马鸡从吕梁山扩散到太行山,足迹遍布全省;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17种鸟类在山西有了新记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大鸨、遗鸥等珍稀鸟类频现民众视野,山西生物多样性“家谱”进一步丰富。
      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是保障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我省细化和修订了一批动物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印发了《山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5年)》,从法律层面持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同时,利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做好鸟类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为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3月监测数据显示,朔州市太平窑水库、大同市桑干河湿地等7个水鸟迁徙集中地有水鸟约4万只、20余种,大同、朔州湿地片区的候鸟数量稳步增长。
      目前正值我省候鸟集中迁徙和集群活动的重要时节,为此,我省依托地方各级林长组织开展野外巡护和清网清套清夹清除毒饵工作,彻底铲除威胁候鸟安全的隐患,结合“清风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鸟类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爱鸟周”等科普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自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文明观鸟,不搭棚摆拍、追逐鸟群、干扰候鸟迁徙。
      有鸟儿飞过的天空是灵动的,有鸟儿栖息的湿地是诗意的。如今,越来越多的鸟儿恋上了三晋大地。从圣天湖到苍头河、从芦芽山到通天峡,这些追风逐云的精灵与青山绿水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本报记者张丽媛

    红腹锦鸡 林中纷飞金凤凰

      头戴金冠,身披锦绣,腰系红绸,尾拖褐纱,穿梭林间,体态优雅,步履轻盈,展翅高飞,羽色夺目,宛若金凤。
      红腹锦鸡在林中纷飞这一无双的景色,对于家住夏县泗交镇山西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郝中元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这几年,在树林里经常能和它们打照面,红腹锦鸡走起路来,一步一踱,像穿着一身‘戏服’,太阳冒头,照在它们身上,金光闪闪,煞是好看!”
      “红腹锦鸡素有鸟中凤凰之称,是中国特有物种,早期分布于秦岭、中条山一带,因数量稀少,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山西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志峰介绍,“2006年,太宽河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区域内的柳仙洞科考时,首次发现红腹锦鸡10余只。保护区立即组织科研人员持续对红腹锦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为了给辖区内分布的红腹锦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确保红腹锦鸡的生境和栖息地不被破坏,保护区投入大量资金对红腹锦鸡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在辖区内的各自然村庄安装红腹锦鸡宣传碑牌,制作印刷红腹锦鸡宣传资料及宣传手册向村民全方位宣传。
      经过多年的持续宣传和生态修复,野生的红腹锦鸡数量渐渐增多。目前,保护区内红腹锦鸡数量为3000余只。
      “除了红腹锦鸡,林子里还经常出现灰鹤、雀鹰等珍贵鸟种。”讲起眼前树林,郝中元言语间满是自豪,他告诉记者,“保护区现在成了鸟的天堂,村民也纷纷加入爱鸟、护鸟的行列。”
      如今,渐渐增多的红腹锦鸡已成为山西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明星物种,印证着我省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也日益增多。目前,山西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288种、野生植物1099种。

      本报记者周明飞

    天鹅 黄河湿地展生机

      “小伙子,来拍天鹅?早飞走了。你冬天来,天鹅们准在!”4月22日,在运城市平陆县三湾大天鹅景区,面对拿着相机的记者,天鹅巡护员何建喜笑着说,“天鹅早就是这里的常客,年年都会来。”
      占地6000多公顷的平陆黄河湿地,气候温和,物种丰富,是我国白天鹅三大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冬天,这里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天鹅湖”。上万只白天鹅娱游其间,或静卧安歇、或追逐嬉戏、或交颈缠绵,景色蔚为壮观。
      白天鹅来平陆黄河湿地过冬,从一 开始的几百只到去年近1.6万只,背后是平陆县的不断努力。何建喜介绍,为让天鹅惬意栖息,平陆县在湿地周围搭建隔离网、悬挂警示牌,并种上了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确保天鹅有充足的越冬食物。同时,还设立了两个白天鹅巡护站,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平陆县林业局等部门聘用20余名专职人员全天候巡护,定点、定量投食。
      大规模的天鹅种群成为平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带动了当地的天鹅经济。凭借每年冬天白天鹅吸引来的大量游客,三湾村已经端上了旅游“金饭碗”,彻底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
      在运城,“天鹅湖”可不止一个。近年来,随着芮城圣天湖景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天鹅数量逐年增多。
      “为了留住这些‘天之骄子’,景区每年投入30多万元租种附近村民200多亩耕地,专门种植玉米和白菜用来投喂。”圣天湖景区负责人崔亮告诉记者,景区从2012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湿,恢复野生红荷200余亩,恢复香蒲、芦苇等湿地植物300余亩,目前湖的东部已全部恢复成湿地。
      除了湿地景区,当地政府、居民、志愿者等也对天鹅这个“贵客”倍加呵护。近年来,芮城县在黄河湿地实施了1000亩湿地恢复工程,成立了黄河湿地保护领导组、湿地保护管理站,组建了巡护队伍,同时进村入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居民保护意识。
      眼下,芮城县黄河湿地树木茂密,芦苇荡、草本植物生长旺盛,引来鸟类230余种,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其中有留鸟57种、夏候鸟60种、冬候鸟30余种、旅鸟91种。

      本报记者周明飞

    褐马鸡 丛林里的吉祥鸟

      丛林间,伴随着叽叽喳喳的鸟鸣,一只褐马鸡在悠闲地散步,时而啄啄地面,刨刨草根,很是自在。一旁刚孵出不久的小褐马鸡躲在草丛里觅食,圆嘟嘟、毛茸茸,可爱至极。
      这里是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是褐马鸡的孵化期,这两天雨雪交加、气温骤降,我们都很担心气温低会影响小鸡孵化率。”保护区科普宣教员毛楠向记者介绍。毛楠,第三代护林人,对大山有基因里的亲近,对绿色由衷地热爱。
      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的庞泉沟,一条20里长的山谷开阔向东,森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林木蓄积每公顷平均750立方米,在这里生活着一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世界珍禽——褐马鸡。
      褐马鸡,中国特产珍稀鸟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山西省省鸟,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鸡体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因外边羽毛披散下垂形似马鬃而得名。资料显示,当前野生褐马鸡仅分布于我省西部吕梁山脉、河北省西北部的小五台山地区、北京市东灵山地区和陕西省黄龙山地区。而我省是主要分布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省相继成立芦芽山、庞泉沟、黑茶山、五鹿山、灵空山等5处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褐马鸡喜欢群居,生活在落叶松和云杉次生林中,在树上休息。一年产卵一次,约7至14枚。由于无鸟巢,蛋在树下容易遭天敌破坏。”在林区褐马鸡养殖基地,毛楠介绍道,林局通过人工繁育和驯化来保护褐马鸡。经过近30年的精心呵护,褐马鸡逐渐由点状分布向片状分布扩展,从吕梁山脉向太行山脉发展。
      “褐马鸡是森林栖息鸟,除自然条件外,濒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砍伐森林资源和捕猎。”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白继光表示,要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水平,坚决禁止乱砍滥伐,适当控制天敌数量、改善褐马鸡的营巢成功率。

      本报记者燕中兴

    黑鹳 鸟中君子舞翩跹

      “真是太漂亮了!用高雅端庄、雍容华贵来形容它们一点也不为过。”在水库边蹲守观察5天的河南摄影爱好者张崎兴奋地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在灵丘县拍摄黑鹳的经历。
      每年开春,总会有不少省内外游客慕名来到灵丘县,来目睹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风采。步履轻盈潜行捕食、由低向高展翅盘旋,白腹黑衣、红嘴赤脚的黑鹳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成为峭壁与绿水间的一道亮丽景观。
      黑鹳,别名乌鹳、黑巨鸡,人称“鸟中君子”“空中大熊猫”,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仅存2000只左右,是在我国山西、河北、新疆及甘肃等北方地区生长繁殖,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的候鸟。
      “看到黑鹳,就理解了诗与远方。”从事10多年黑鹳保护工作的赵明每次与人谈起黑鹳就激动不已。这种喜欢清洁、宁静的浅水大型涉禽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它们生性机警,通常在干扰较少、清澈见底的溪流和水塘处觅食,对生境要求非常严格,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监考官’。”
      灵丘县是黑鹳在我国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也是我省黑鹳种群集中分布区,有“中国黑鹳之乡”称号。为进一步保护黑鹳,近年来灵丘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植被、湿地逐步恢复,自然环境持续改善,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小气候,为鹳鸟越冬创造了环境条件。如今在灵丘,黑鹳不仅是候鸟,还成了留鸟。
      每到冬春河流结冰,黑鹳食源地缩小的季节,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会在其主要觅食河段投放泥鳅等食物,缓解黑鹳觅食困难。对黑鹳来说,能在老家安然过冬,不必为了“糊口”而远涉千里,应该是最理想的事了。
      “通过开展黑鹳觅食地河流巡护管理,最大限度保留河流水域和河漫滩面积,为黑鹳生存和繁殖营造良好栖息地和觅食环境。黑鹳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目前观察到最大种群达42只。黑鹳已成为灵丘的一张靓丽名片。”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峰介绍。

      张丽媛 马明清

    白鹭 曼妙身姿入画来

      春暖花开,白鹭如约而至。
      太原汾河景区湿地公园湖中心的绿洲上,成群的白鹭聚集在枝繁叶茂的林木间,远远望去,犹如梨花盛开,分外美丽;橡胶坝前长长的拦污栅上,一排白鹭好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正在演奏动听的乐章。这些白鹭羽毛似雪、体态纤长,或静静伫立,或翩翩起舞,与绿洲鸟岛、清澈湖水绘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河岸边,摄影爱好者们支起“长枪短炮”,将镜头对准了姿态各异的白鹭。60多岁的胡文晋从2015年开始在汾河岸边拍鸟,感受颇深:“治理前的汾河太原城区段河水很浅,污水横流。如今的汾河水质清澈,植被繁茂,各种鸟类成群结队在此栖息安家。”正说着,几只白鹭舞动着翅膀掠过水面,快门声随之纷纷响起,定格下它们优美的身姿。
      白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被称作大自然的“生态检验师”,享有“环保鸟”的美誉。近年来,到太原汾河景区栖息觅食的白鹭数量、次数都在不断刷新,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生动印证。
      “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太原市进一步加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汾河流域太原段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21年9月,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至此,太原汾河景区绿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达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达3000万立方米。从黄土裸露、杂草丛生到碧波荡漾、绿草成茵,43公里汾河太原城区段风采绽放。
      “近两年我们发现很多白鹭已经从‘旅鸟’变成了‘留鸟’,最多时景区里有上千只。”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宣传接待科科长郭凡介绍,“通过源头截污、定期清淤、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汾河水质达到Ⅲ类以上,为野生飞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包括白鹭在内,共有165种鸟类在这里迁徙或栖息,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丁园
    本版图片由周明飞 史云平 燕中兴 赵明 姜桦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4期

    • 第2023-04-23期

    • 第2023-04-22期

    • 第2023-04-21期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9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7期

    • 第2023-04-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