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瓦寺为绵山古刹,目前尚未开发,据清代《汾州府志》和《介休县志》记载,该寺建于东汉年间,位于绵山北峰,有正殿一处,东西偏殿两处。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东西两厢为僧寮。因该寺处于绵山海拔高处,普通瓦片经常被北风吹裂,正殿屋顶上覆铁瓦,故以名之。铁瓦寺庙貌雄伟,四周古树环绕,为佛教高山寺庙中的胜境,民国时寺庙遭日寇焚毁。庙北侧有摩斯塔,海拔2120米,为绵山景区最高点,为纪念绵山唐代高僧摩斯所建,遗迹尚存。绵山游客中心博物馆佛教文化展区有该寺铁瓦陈展。“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介休县志》记载:铁索岭“又东南七里为摩斯顶,顶下为铁瓦寺。自此而东则人迹罕到,山莫可名。”
在铁瓦寺北小院窑前的草蔓中,横卧着一通已断裂为3块的旧碑:《大清嘉庆十□年重修碑记》,正文剥落严重,模糊不清,上面的字迹很难辨认。有关这石碑的描述史料亦有记载,民国间邑人董重编撰《介休金石略》云:“摩斯顶下有寺,汉建安年建,皆铁瓦,悉铁铸施者姓名……文皆阳识。”又据清光绪《介休县志》载:“摩斯顶、唐铁瓦款识在县山后岩,按瓦长一尺二寸、宽七寸;仰瓦文,廉妙喜;覆瓦文,平遥县东□庄聂造、□斤皆阳文。”根据现存铁瓦寺遗址,东西长约31米,南北宽约23米,现有坐北朝南窑洞3眼,长约14米,深约3.5米,窑坡宽1米。窑洞的左侧是西房,两大间长约12米,深约3.5米,中间连通,倒塌的只剩下石基和几行砖垒砌的框架。窑洞的对面是两间南房,南房东还有围墙,框架要比西房完整一些。西房和南房之间留有一个小门通向山间。院内有一口水井,方形的井口,内壁砖砌而成,有七八米深。1951年,太岳林区绵山绿化队成立,驻扎于绵山铁瓦寺,当时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畜牧业,开发绵山牧业。对庙宇进行了拆除改造,大量珍贵文物或遗失或毁坏,院内的这眼水井就是当年绿化队在此驻扎时所凿。窑洞右边的窑坡,即台阶,也已坍塌,被厚厚的陈年废墟掩埋了一部分,但坡度还是有的,就着这个残坡上到窑背,上面满是荆棘杂草,窑洞后面紧挨着山坡,长着茂密的参天大树,树冠相连相映,破败的寺院在树荫下显得尤为荒凉。寺院外还有一口石砌的水井,为古时遗留下来的老井,井里仍然有水,竹林寺、茅庵等处的禅士生活用水都是来此汲取。铁瓦寺在这一带的寺院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或许它的兴衰牵动着周围寺院的生存。
据史料记载,在清光绪年间发现了一片铁瓦寺的铁瓦实物。而这块铁瓦不是铁瓦寺始建时的实物,而是铁瓦寺修缮时的实物。也就是说,铁瓦寺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隔四五百年后,唐朝年间整修时,使用了唐朝仿制的铁瓦。晨钟暮鼓中,铁瓦寺已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来的仅是残垣断壁,还有散落的古老的石碑,向世人讲述着过往的雪泥鸿爪。
杜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