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我的乡土题材长篇小说《命运的魔方》收到样书的时候,我对这本书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不管是装帧设计,还是页内布局,除了字有点小之外,别的我都是满意的。打开书,我不由得又重读了一遍,这是成书后我第一次读它,与打印稿的感觉不同,与校对稿的感觉也不同。熟悉我的朋友看到我出新书了,纷纷表示祝贺,同时希望讨一本书读读。
这本书从我第一次动笔到出版,已经整整过去了12个年头,甚至几次推倒重来。特别是2017年之后,我对这本书进行了重新创作,尤其是它的开头,我与一个读者进行了探讨,找到了与作品主题相适应的开头,这一次重新创作,我是非常慎重的。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着急,要耐得住性子,要有板凳坐得10年冷的耐力。这期间,我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重新进行了学习,并逐字逐句领悟,我深知要创作一部满意的作品非常不容易,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心怀这样的理想。
作家路遥的墓碑上写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牛与土地、与乡下有很紧密的联系。我在乡下生活多年,对乡下生活有深厚的积累,我了解劳动、了解土地,也了解土地上的生活,而我这部作品书写的就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一家人,通过这一家人写40年乡下生活的巨大变迁,通过这一家人写这个时代40年的巨大变化。我经历过这40年,对这40年有切肤的了解,我以我生活的乡下为背景,与乡邻、与父母一起探讨,走访乡下的干部,深入了解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如何在乡下落地生根,了解人们生活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当然,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我把我感触中细微的变化通过我笔下的人物表达了出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有了这样的自觉:它得有这些人物生活的时代气息,它得展现这些人物生活的大千世界;而且我一直有这样的自觉:它得有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就是在这种理论学习中,我的创作思路有了新的调整。
差不多坚持了半年的时间,这部作品写完了,我又重新读了一遍,相较于以往,我是满意的。一位作家曾说,一部作品你修改10次,比你写10部作品的收益都大。这时候,从我动笔到重新修改,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除了这部作品里面人物的名字没有变化之外,不管是主题还是内容,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我怀着一点点忐忑发了出去,两年的创作时间已到,我的任务也完成了,但我心中想,假如它还有问题,那么我就继续修改。
在等待出版的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了几次,自认为在这10年的不断修改中,已经领悟到了一些创作的要领。可能有人天性聪明、领悟能力强,在创作一开始就领悟到了某些规律,而我需在这种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文艺创作理论,让这些理论指导我的创作。
3月份新书出版,5月,书店的负责人联系我,说她读了我的这部小说,对她触动很大,她想与我一起搞一次读书活动。当时正是一年一度的读书季,她这样提议我欣然同意。在读书会现场,我与读者分享了我这些年的创作历程,给他们介绍了我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我没想到有许多读者已经读了这本书,并与我一起交流他们的阅读感受,其中有几个读者很深入地与我进行了交流,说感觉我小说中的父亲就是她的父亲、我小说中的姐姐就是她的姐姐,她说我很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在土地上劳作的父亲的形象,很真实地写出了生活在乡下的那一家人的形象,她说我的小说让她重温了过去的一段时光,勾起了她心中的许多往事。有读者说,这部小说很接地气,里面的人物感觉很亲切,就像是她的邻居一样,与她曾经乡下生活的样子一样。从读者的反馈中,我深切感受到我写出了一种时代气息。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要向广大人民学习,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李心丽
山西省作家协会 山西日报社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