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着力打造云冈学学术研究高地

——云冈研究院积极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

  • 世界文化遗产大同云冈石窟。

  •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一周年云冈学研讨会。

  • 《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

  • 云冈石窟外景。

  • 云冈石窟第38窟—40窟保养维护。

  • 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揭牌。

  •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云冈文物的科学保护、云冈学的设立、云冈文化艺术的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7月,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重要指示设立云冈学和加强云冈文物保护的实施意见》。2021年2月19日,一个以一体推进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研究为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研究院正式挂牌,命名为云冈研究院。作为山西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云冈研究院下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数字化保护中心、文献资料中心、文旅融合发展中心等10个内设机构。
      3年来,云冈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深入挖掘云冈历史文化内涵,使云冈文物保护、云冈学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5月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云冈研究院协议》,将加强云冈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推动高水平云冈学建设,着力打造云冈学学术研究高地。

    1 牢记嘱托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核心景区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加上云冈研究院管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和观音堂,总计面积3.4平方公里。景区除石窟游览区外,另设有云冈美术馆、影视厅、云冈院史馆、陈云岗雕塑馆、石兵美术馆、云冈博物馆、云冈书屋、宿白纪念馆等特色场馆,每年旅游旺季还有皮影木偶表演和“西天梵音”乐舞表演。近年来,云冈研究院利用东山停车场打造菩提艺术园区,保留了大同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记忆,进一步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称,云冈研究院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努力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云冈石窟迈入全国一流景区的行列。
      云冈研究院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不断加强石窟本体文物保护、洞窟病害调查、洞窟微环境监测等工作。目前,洞窟石雕表面劣化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对石窟的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已成为工作重点。在文物保护法治化方面,与大同市公检法联合成立云冈景区派出所、云冈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室、云冈文物保护法庭等,筑牢了云冈文物保护的法制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依托云冈研究院建设成立的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为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及应用研究搭建起重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云冈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校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采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建立起数字云冈档案,成功完成第3、12、18窟等比例复制项目,实现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大突破。制定《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十四五”规划》并稳步推进,完成云冈石窟第1窟至4窟、第11窟至13窟、第20窟至26窟、第38窟至40窟的保养维护,完成第19窟数字化采集项目,进行第14窟数据采集。同时申报文物保护项目,涵盖危岩体修复、洞窟加固、文物数字化、山顶考古遗迹保护展示等。目前,历史监测资料数字化整理项目正处于数字化软件开发阶段,已完成洞窟内温湿度自记的模块开发,日照、风速风向、降雨量、泉水以及人工录入等模块正在开发中。此外,继续实施石窟核心区振动监测工程,启动云冈石窟地下震动监测系统建设方案编制。
      云冈研究院先后实施了云冈石窟保护维修、洞窟调查、监测系统建设、五华洞壁画泥塑彩绘保护修复和窟檐建设、窟顶考古遗址与明代戍堡遗址保护、防水工程、文物数字化采集、3D打印和计算中心建设、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建设、遗产监测中心建设等项目,总计投入1.71亿元。
      3年间,云冈研究院在研发方面投入资金4829.64万元。其中,2022年在研发方面投入资金945.5万元。2016年至2023年申报国家、省级、市级课题总计10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内容涉及文物保护、考古、文物利用等多个领域,申请国家专利4项,获得国家、省级奖项4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2020年太原理工大学云冈学与文物保护研究院、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与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中心先后挂牌成立。2022年申报成功“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023年申报成功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3年申报了“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基地”。承办了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局主办的“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通过院士和国内外文物保护领域科技人员的多层次深入沟通与交流,寻求文物保护科技瓶颈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全面提升我国文物研究、保护以及利用的科技水平贡献力量。同时,“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通过聚焦石窟寺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和国内顶级石窟寺学术科研队伍,逐步构建起石窟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创新体系。
      张焯称,经过十多年努力,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业务覆盖石质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彩塑壁画修复、可移动文物修复、文物监测等多方面,已经成为山西省文保行业的一支核心力量。

    2 久久为功 持续拓展学科研究深度

      云冈学是以云冈石窟现有文物为依托,包括宗教、考古、美术、音乐、舞蹈、建筑、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及维修保护等诸多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云冈学从20世纪初发端,发展至今基础研究逐渐完备。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称,未来5至15年,考古研究方面将以石窟调查、资料的整理为基础,编写石窟考古调查报告,搭建石窟寺考古总体框架,同时与国内外高校积极、有效合作,以此为基础深挖云冈石窟蕴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石窟寺考古体系的构建。
      云冈研究院深挖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探索其渊源,归纳其表现,总结其规律,初步建立起云冈学科研体系,稳步推动云冈学向纵深发展。在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过程中,努力推进云冈学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陆续出版《云冈石窟辞典》《平城丝路论文集》《云冈石窟典藏本》等多部著作。特别是2019年,历时7年编撰出版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了云冈石窟所有洞窟雕刻,提出大量全新的学术观点,全面超越日本学者的16卷本《云冈石窟》,代表了云冈学研究的最新高度,标志着云冈学的正式确立。
      云冈研究院积极开展北魏民族学、云冈图像学、丝路文化与民族融合等方面研究,编撰出版了《云冈石窟窟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看见中国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不可错过的云冈》《云林寺》等学术著作。加快《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编写工作,积极编撰《云冈石窟分类全集》《云冈纹饰全集》和《云冈石窟内容总录》《云冈石窟昙曜五窟考古报告》《云冈石窟第1、2窟考古报告》《鲁班窑石窟考古报告》《吴官屯石窟考古报告》《焦山寺石窟考古报告》等学术著作。开展《云冈第一期洞窟排年研究》《晚清以来云冈石窟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发表了《辽墓壁画里的奉经图》《宿白先生与永乐宫研究》《科技引领传承经典——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保护》等50余篇论文。先后召开了“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云冈纹饰学研讨会”等,深入挖掘云冈石窟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使云冈学研究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2022年5月,四大石窟(敦煌、云冈、龙门、大足)在河南洛阳启动战略合作,共同开展了石窟寺研究和展览项目。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被中宣部授予中国出版图书政府奖;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等专家教授举办“昙曜与吉迦夜:关于《付法藏因缘传》的翻译”等数十场讲座。
      为拓展云冈学研究深度,云冈研究院联合国内相关高校、学术机构,申报建设了国家云冈学重点研究基地,专列一批云冈学研究标志性科研项目进行集中攻关。为此,山西大学成立了“云冈学研究院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中心”,组建了学术委员会,聘请了杨泓、温玉成、王邦维、韦正等国内知名文博大家担任首批学术顾问和研究员。大同大学成立了“云冈学学院与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整合全校云冈学资源,先后成立了云冈口述历史研究所、云冈石窟文献研究所、云冈石窟风化防护研究所、云冈乐舞艺术创作研究所、云冈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研究所等17个部门。
      目前,云冈研究院正申请建立全国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组织专业队伍对山西省石窟寺和摩崖造像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召开云冈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国际性云冈文化论坛,成功打造了国际性云冈学学术品牌。2020年,举办“古建美中华魂”——中国古建筑文化匠心传承公益行动云冈石窟站暨云冈石窟可持续发展与传承研讨会、关于丝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的探索和思考研讨会、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2021年,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一周年云冈学学术研讨会、云冈研究院建院90周年暨云冈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学术研讨会。
      杭侃说,云冈研究院携手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敦煌、龙门、大足等院校和单位,联合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等活动。与俄罗斯、柬埔寨、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展开中外学术交流,促进云冈学的发展,使云冈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3 整合力量 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冈研究院拓展思路,聚焦石窟寺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整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和国内石窟寺学术科研队伍共同打造基础研究资源平台,促进云冈学科研项目快速发展,亮点频现。
      科研成果方面,云冈研究院《平城与北魏丝绸之路与民族融合科技考古》项目被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特别委托项目,《云冈第一期洞窟排年研究》被国家社科基金列为特别委托项目。《石窟寺文物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采集规程》通过中部六省区域标准立项,《文物展览全景漫游数据采集规程》《山西省不可移动石质文物表层风化速度定量规范》通过省地方标准立项。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云冈学构建视野下的数字云冈建设研究》、省文物局课题《云冈石窟第20窟西立佛虚拟复原与利用》等数十项课题及项目。研发的《山西省石质文物现状调查与评估管理系统V1.0》获得了软件专著权。
      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目前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项、一般(青年)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重点基地项目2项,校级项目13项,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3项。其中,以杭侃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山西古代造像碑所见民族交融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向晋卫教授的“大同地区碑铭所见民族融合历史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云冈模式影响下山西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考古调查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古DNA视角下汉代至隋唐长城地带东段多民族交融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山西宋元墓葬的考古学研究”获批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山西古代壁画中体育图像的整理与研究》获教育部规划基金立项。《“云冈模式”的南传:晋东南地区石窟寺研究》和《10—13世纪河东路民族融合研究》获批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1项、国家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个人项目3项、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5项、大同大学云冈学专项课题161项,已发表阶段性成果学术论文45篇,完成研究报告6个,出版专著1部,艺术创作作品152幅,正在发表中论文50余篇。此外,云冈石窟风化防护研究所孟田华云冈研究团队申报获批“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露天文物被动式储热门窗”发明专利,并于2021年转让予云冈研究院。
      学术专著出版成果丰硕。云冈研究院完成《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云林寺》《云冈石窟申遗成功二十周年纪念文集》《释俗之间:云冈石窟故事图雕刻艺术》等多部学术专著的出版。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被中宣部授予中国出版图书政府奖;《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三册)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大成果,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云冈石窟窟前考古遗址发掘报告》初稿已交付文物出版社。
      杭侃表示,下一步,云冈研究院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体现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最严格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好研究好云冈石窟,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奋力谱写云冈学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孟苗
      本版图片由云冈研究院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0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5-08期

    • 第2023-05-07期

    • 第2023-05-06期

    • 第2023-05-05期

    • 第2023-05-04期

    • 第2023-05-03期

    • 第2023-05-02期

    • 第2023-05-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