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20世纪90年代,作家们对城市文学还有着新鲜和警惕,缺少城市生活经验,只有对城市的想象和涌入,作家们显然做不到深达城市肌理、对城市作出准确的文学讲述,所谓“城市已经形成,但城市文学还在来的路上”。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在来的路上”,城市文学才呈现出多元与蓬勃,用声音、形象、质感、气息,深情、深度地参与到时代与现实当中。
以《〈都市〉60年优秀小说选》为参照,从马烽的《临时收购员》到蒋韵的《牧歌》,从畅健康的《惑》到李骏虎的《唱歌的女人》,不难感受到太原作家在城市文学的来路上“行气”已久。在这些作品里,作家们笔下的城市和乡村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矛盾统一,既有身居文明城市的精神提升,也有原乡故土的情感依托,有机构成当下最鲜活的中国经验。从中可以照见太原作家们不但继承了山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更有直面真实生活的书写能力,在把握国家转型变迁、社会矛盾、生活驳杂、日常喧闹以及人生困境等方面,有独特又敏锐的捕捉能力。
城市文学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层面的思考。从生活中聚焦、提炼、探索、挖掘千姿百态的“中国故事”,太原作家在城市文学的书写中,似乎有更足够“丰饶”和“蓬勃”的写作源泉。
太原文学院、太原市作协联合组织“太原故事”小说创作,并在《都市》杂志推出“太原故事”栏目,就是一次立足于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展示太原独特风韵气质和精神内蕴的文学创意,是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实践活动,积极繁荣新时代文学创作,激励本土文学人才讲好太原故事、不断推出现实题材优秀作品实施的创作计划。
在此之前,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联、太原文学院、太原市作家协会就策划组织过“点亮太原红色地标”主题创作活动。这其中,我领到的任务是去娄烦县实地采访高君宇故居纪念馆。那是正月,节日的气氛还没有散尽,汾河水还结着厚厚的冰层,我坐上了去往娄烦的列车。几经辗转,我站在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前,在工作人员的带领和讲解下,瞻仰了高君宇“如闪电之耀亮,如彗星之迅忽”的光荣一生。
高君宇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为山西党、团组织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少年英雄,他是五四运动健将,是神州大地的播火手,高君宇身上体现的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的务实精神、开拓意识和坚毅品格。我恍然明白,“点亮太原红色地标”不只带给我写作动力,还让我深深懂得,一个合格的写作者,一定要回归到生活中来,熟悉身边的人、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甄别出真善美加以讴歌,打磨出好作品,让它经得起时间考验。“点亮太原红色地标”的写作目的是重温血与火的考验,具体感悟革命精神,同时,作家自身的写作态度和写作立场也在这次写作中被点亮。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品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之重要阐述,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写作者应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
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太原故事”小说创作项目,要求作者把感情融入作品,从字里行间传达出世道人心,从人性幽微中提炼出情感力量,从专注的创作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视野和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阐述“人民至上”,“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太原故事”也是中国故事。一个写作者想要把自己的文学作品写得扎实,写得有情感、有筋骨、有温度,就该心系伟大使命,有写作情怀,有文学担当,要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深刻领悟新时代对文学的召唤,坚定信心,拓展胸襟,写出可信、可敬、可爱的文学形象。我的“太原故事”小说,写从县城来太原的牛仙桃,反映她在这座城市里的奋斗史和心灵史。牛仙桃是“新太原人”,我力图从她身上提炼出存于每一个新太原人身上的坚韧、顽强和对生活热烈拥抱的品格,她的故事也是每一个“新太原人”的奋斗故事。
以《都市》杂志“太原故事”栏目为契机,太原城市文学由此进入“新太原人”时代。在一系列“太原故事”里,有《父亲的碉堡》如小院槐树般的意境饱满;有《她和他的城》用巧妙轻盈的语言讲述跌宕情节;有《西桥站》透着朴实、指向亲切的圆满;有非虚构《丰碑》用充溢温润之光的文字,领悟这片土地的博爱与律动;有《玉河街》以静驭动,掸却尘世浮土;有《常锦绣》于波澜不惊处曲径通幽,引领读者会意老太原的含蓄风度与锦绣气质。还有刘宁对浸润太原22年的切身感悟;有张象把“北上广深”与太原所进行的一番比较;有李晋瑞把对文学的冷静思辨代入到文瀛公园的历史往事;有李小娟横截家庭切面细数流年纹理的“不小心家丑外扬了”;有金凤以太原“头脑”为切口的“我把太原写给你”;有杨红光更钟情“自古名都并州”同汉家似真似幻的“并州引”交相辉映;有孙山外在太原城放飞一只游入蓝天的风筝,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与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碰撞、身处其间的乡愁音韵与超越故事之上的情感凝结,使得“太原故事”篇篇气韵流畅、情感充沛。参与“太原故事”项目的作家们几乎都是“新太原人”,他们观察和记录下的太原如此生动、新鲜、饱满,他们创作出的城市文学,形成了城市文学“新力量”。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令我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了实实在在的思考。确实,书写当下生活、观察生活细节、写出城市风韵、写出灵魂呼喊、记录身边故事、记录普通人真诚与闪光的瞬间,正是城市文学“新力量”的核心书写。“太原故事”的书写要找准位置,太原作家要努力担当。城市文学“新力量”在奋进的路上,姿态昂扬。
苏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