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秀美汾河荡碧波 锦绣太原入画来

  • “汾河晚渡”美景引人入胜。

  • 85公里滨河自行车道大大方便了市民健身和出行。

  • 清澈的河面上水鸟展翅飞翔。

  • 汾河龙舟赛使人们尽享运动的畅快和愉悦。

  • 汾河两岸风光秀美,现代气息浓郁。古老太原正以崭新之姿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乘势布局的沃土、幸福宜居的乐土。马海青摄

  •   

    特写1
    种类、数量不断刷新
    汾河飞鸟 翩跹而舞

      5月11日下午,太原汾河景区长风桥段,省城摄影爱好者胡文晋和两名同伴拎着摄影器材,相约来此拍鸟。河岸边,三人支起“长枪短炮”,将镜头对准了碧波荡漾的河面。
      64岁的胡文晋从2015年开始在太原汾河岸边拍鸟:“那时候很少看到鸟类,印象中就白鹭一种,还是‘旅鸟’,停留几天就飞走了,能抓拍到一两只都特别激动。如今的汾河景区水质清澈,植被繁茂,为野生飞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各种鸟类成群结队来此栖息安家,像白鹭、苍鹭等都成了‘留鸟’。”
      谈起在太原汾河景区拍到的鸟,胡文晋如数家珍:“近几年景区里的鸟越来越多了,前几天我在迎泽桥北拍到了扇尾沙锥、红喉歌鸲、蓝喉歌鸲,这是我第一次在太原看到。最近几年,每年四五月份,汾河景区胜利桥段的橡胶坝上就会站满鸬鹚,这是以往在南方才能见到的品种。”胡文晋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野生鸟类的亲切熟稔和对汾河重焕新颜的欣慰与骄傲。
      正说着,一只飞鸟由远及近,舞动着翅膀掠过水面,快门声立马响起。胡文晋指着取景器中的照片向记者展示:“这是夜鹭,一般白天休息,夜间出动,遇到繁殖期,它白天也活跃起来了。你看,这是我拍到的黑鹳、红耳鹎、太平鸟……”胡文晋顺手给记者翻看起相机里的照片,里面各种鸟类姿态各异、美不胜收。
      大自然中许多鸟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近年来到太原汾河景区栖息觅食的鸟,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在不断刷新,而且很多已经从“旅鸟”变成了“留鸟”,这都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生动印证。
      “我们经常背着相机在汾河边走走,拍到没见过的鸟就分享到鸟友群里。”提到“母亲河”的变化,同样是摄影爱好者的傅卫东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神情,“我是在汾河边上长大的,见证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的过程。以前这里可是脏乱差,河道里都是黄泥水,溅到身上干了就是一片片的泥。这些年政府不懈努力,确实改造得好,无论是对人类还是鸟类,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
      通过源头截污、定期清淤、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一系列措施,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显著改善,环境更加优美。目前,共有165种鸟类在这里迁徙或栖息,最多时景区里各种鸟加起来有上千只,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写2
    全市日处理109万吨
    污水入厂 清水入河

      粗格栅、细格栅,曝气沉砂池、初沉池……5月12日,记者走进太原市汾东污水处理厂,看到黑色的污水在经过净水工艺后逐渐变得清澈透亮。随后,这些水将从这里出发,流入潇河,最终汇入汾河。
      “过去,一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会直接或间接排入汾河,成为汾河太原段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此太原市建设了汾东污水处理厂,是全市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目前日总处理能力达35万吨,可将太原南环过境高速以南、汾河以东太原市界内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太原市汾东污水处理厂总经理陈彩萍说。
      生活污水的净化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预处理段、生化段和深度处理段。
      “污水首先从地下12米的管网进入到总进水口,第一阶段从这里开始。”在展示大厅,汾东污水处理厂运行部部长杨勇指着模型对记者说,“粗格栅会过滤掉水中树叶树枝等20毫米以上较大的漂浮物。接下来地下的进水泵将水流抽到较高的高度,靠重力流流至细格栅,继续过滤5毫米以上的杂物,随后进入曝气沉砂池,通过去除水中的砂粒等,完成预处理,再流向下一阶段。”
      生化处理是污水处理的核心环节。来到生化段现场,只见生物池壁上的管道正源源不断地向池中输入氧气。“里面土黄色的东西是活性污泥,由大量微生物构成,它以水中的污染物为食物,把这些污染物吃掉,水就逐渐变干净了。输氧是为了保持污泥的活性,以便其更好发挥作用。”杨勇介绍说。
      在最后的深度处理段,高效沉淀池主要完成除磷工作;V型滤池则进一步过滤,去除悬浮物,净化水质。这一阶段出水指标更高更严,至此,污水处理流程基本结束。来到出水口,只见一股清水喷涌而出,无色无味,出水标准均优于国家及山西省地方标准。
      目前,太原市建成区运行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有7座,设计处理能力147万吨/日,污水处理量约109万吨/日,生活污水已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力争达到不让一滴污水入汾河。

    亲历者说
    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平国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汾河太原城区段,使我们备受鼓舞。
      3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重现汾河晚渡美景,投用滨河自行车道,建成汾河四期,同时配合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做好生态基流下泄工作以及汾河景区水生态治理改善工作。此外,我们还通过进一步加大汾河景区管理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景区软硬件设施,尽力解决游客市民的不同诉求,逐步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和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景区文化元素,建成投运汾河雁丘文化工程;通过加强对景区绿地、设施、水面、卫生秩序的管理,确保生态治理成果稳定,促使景区发展不断向好;持续优化景区环境,全力构建景区高品质生活空间,把汾河景区真正建成太原市民想要的样子。

    太原市亲贤社区骑行队队员 杨威

      3年前,我在太原汾河景区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依旧心潮澎湃。他特别和蔼可亲,上车后还一直跟我们挥手。
      汾河太原城区段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骑行队常年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野山间,健身的同时,也见证了汾河的沧桑巨变。以前我们组织活动,一般都是去万亩生态园、清徐这些地方,在公路上骑行枯燥乏味,尾气也多。汾河太原城区段经过治理后,水质变好了,风光也美起来了。尤其是太原市滨河自行车道的开放,在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时,还给我们这些喜爱骑行运动的人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如今,畅享着“路在景中、景在路中”的惬意,感觉真不赖。

    太原市民 王晓艳

      我打小在汾河岸边长大,那时候河道内杂草丛生,沙坑很多,甚至有一些污水裹挟着垃圾从家门口流过,每天散发出阵阵臭味,窗户都不敢开。
      听说汾河要治理后,我既欣喜又充满期待。这些年,眼瞅着汾河水一天天变得充沛起来、清澈起来,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原先两岸裸露着黄土,风一吹漫天飞扬,如今也栽上了各种绿植和花卉,变得生机勃勃。现在有外地朋友来了,我就带他们去汾河景区转转,秀美的汾河水、古香古色的文化建筑、错落有致的植被……大家都对这座北方城市有了新的认识。
      前几年,我在汾河景区附近买了房,距景区只有10来分钟路程,每天吃过晚饭后和家人到景区散步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如今咱也算是住上了“河景房”,想想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记者手记
    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可期可待

      汾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三晋人民的“母亲河”。
      2021年9月,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20余年不懈坚持,治理的过程是艰辛的,而群众的获得感是真切的。漫步于太原汾河景区,水草丰茂、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随着生态环境的向好,各种飞鸟更是为平静的河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汾河两岸,长达85公里的太原市滨河自行车道,骑行者越来越多了;景区内,24座跨河大桥和40余处文化景点成为热门打卡地。岸边奔跑的孩童、漫步休闲的市民,亲眼见证着3年来的深刻变化。“水清了,岸绿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我在手机里发了汾河夜景的照片,立马火爆了朋友圈,大家都对汾河美景赞不绝口。”……汾河的华丽蝶变,不仅令每一位太原人都倍感自豪,也引来众多外地游客连连赞叹。
      回顾近年来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的过程,就是太原市牢记领袖殷殷嘱托,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3年来,太原市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不断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泓清水永续长流,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可期可待。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丁园 实习生唐佩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5期

    • 第2023-05-14期

    • 第2023-05-13期

    • 第2023-05-12期

    • 第2023-05-11期

    • 第2023-05-10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5-08期

    • 第2023-05-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