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五旬,当求学、就业、结婚、养育孩子这一系列的事务都已完成后,脚步终于可以慢下来了。同在县城的儿时伙伴渐渐多了联络,偶尔一聚,心情大好。盘腿围坐床上,如坐炕头,儿时温馨再现;你倚歪在沙发上、我坐地板上,不计形象,共话家常。
有时自己已浑然忘却的事情在发小那里清晰复现,有时自己模糊的记忆片段通过发小共同回忆完美复原,这种感觉在别处、别人那里是难以找到的。她的儿时记忆中有我,我的儿时记忆里有她,从童稚无知到结伴上学玩耍一起长大的并不很多,因而弥足珍贵。
瑞子问起我家的核桃树还在吗,我说早就枯死了。瑞子就说她对这棵核桃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当时也就三四年级吧写过一篇作文,就是我家的核桃树。文中有一句“待到……时候”,老师觉得我可能不懂装懂,生搬硬套,就问我:“待到是什么意思?”我说:“等到!”回答正确,老师大力表扬。于是下课后,一群小伙伴奔跑着蜂拥到我家,去看这“受老师表扬”的核桃树。我记得写过这篇作文,但对老师疑问与夸奖没一点印象,听瑞子这般说,不禁悄悄自豪一下。
一个周日,天气晴好,我和二香姐、瑞子都回到离县城十里地的娘家,相约下午在村里转转。大约下午3点多,她俩骑着电动车来到我娘家找我,一如当年学校放假约我出去玩。不同的是,不必探头探脑满脸期许等着家长批准,而是多了份相互难得一见的亲热。瑞子和二香姐争相指认着当年核桃树、苹果树、草垛、秋千的位置,在父亲自豪的指点下,艳羡地打量着杏树、李子树刚露出的密密小小的花骨朵。想来,她俩与我一样,脑子里已经有满树杏、李甜熟诱人的画面了,都是馋猫!
随后我们就骑车到了邻近的曾经就读小学的旧校园。学校早迁新址,屋顶已不存,仅留四壁撑着,从外面透过大大的窗洞可以看到院子里草木丛生,靠里一排的房屋隐隐可见。支住车子,指点着这是教研室,谁谁曾打扫过卫生;那是一年级教室,李老师教;那是二年级教室,邬老师教……学校对面的戏台上,长我们七八岁的那茬大哥哥大姐姐曾经戏装打扮并排坐着绑高跷,然后起身列队,潇洒地踩着锣鼓点边走边舞,让我们唯仰视而已。
校园怀旧已毕,沿着学校后面的大路漫无目的地骑着。呀,这应该是赵老师家吧?停下来,大门开着,赵老师正蹲在院子里从自来水管放水,妻子往洗衣机里放衣服。进得院子,摘下口罩,赵老师首先认出了我:“这是琴琴哇?”赵老师并没有教过我,似乎只在小时候见过,许是因为与父亲、母亲学校共事多年的缘故吧,但着实让我受宠若惊。赵老师虚岁已80,精神不错,生活惬意。
继续前行,是我表舅家,表舅患有慢性病,基本不下地劳动,精神尚好,感慨地说你们几个娃娃咋相跟着来了,好啊!忙着端出一盘酒枣招呼我们吃。
又往前行,到了邬老师家,大约女性更具亲和力吧,瑞子问邬老师学会骑自行车没有?邬老师说自己胆小,一直没学会,到邻村监考全靠步行。临别时,瑞子感慨道,小时候不好好学习,还是大人挥着扫帚赶着去上学,没念出来,现在后悔也晚了。邬老师很温和地说:“那时候咱村里都不重视学习,不怨你们。”看着天已不早,挥手道别。
返城途中,骑行在宽阔的黄河旅游公路上,3人心情颇为愉快。虽年过五旬,还有看着我们长大的父辈视我们为娃娃,还有许多的人和物可以追忆童年,何其幸哉!伴着长河落日,沐浴在和煦的晚风中,相约常回家看看,不只看父母家人,还有亲邻。
赵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