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要论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调研十思

  

核心阅读
  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既是开展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功。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也应对调研的态度、立场、方法、机制、效果等审视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反思改进,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做精做准,真正使调研过程成为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不思考,总会感到迷茫。“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不经过深思而得来的成果,即使得到了也容易失掉。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调查研究更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本领。当前,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部署,自觉转变作风、积极深入基层,寻找新问题、研究新办法,有效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当我们在调研中取得一些成绩时,也须想一想:初衷偏离没有?步调走样没有?好事办好没有?群众认可没有?既然调研就是要找问题,也不妨找找调研的问题。

一思:真答卷还是抄答案

  是保持赶考的清醒与谨慎,真访真察真答卷呢?还是带着赶场的匆忙和应付,闭门造车抄答案?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大兴调查研究,就是为了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面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答好这些问题,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灵机一动,而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理论概括和政策设计。”党员干部应紧盯老问题、研判新问题、抓住大问题、聚焦难问题、突出重点问题,踏踏实实调查研究,真真切切解决问题,答好时代问卷,考出人民满意的好成绩。然而,一些同志在调研中并无赶考之敬畏,倒似赶场般应付,最后为了拿出调研报告,或逐级要求报材料,或汇总材料拼材料,或借助网络抄材料,实则是闭门造车抄答案。有的领导一看到出现问题,或是求全责备、或是作出不切实际的指示。事实上,任何政策都建立在对事物差异性的分析和把握之上,没有差异性就没有政策。基层实际千头万绪,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照搬照抄的答案,必然会导致“水土不服”。一份份考卷,答得怎么样,最后都要交给人民评判。所以说,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从现实中找问题,在实践中寻答案,在创新中求突破。切莫让赶考变赶场,真答卷变成抄答案。

二思:铺下去还是扑下去

  是仅仅安排指示、铺开布下、倚窗凭栏听风雨呢?还是扑下身子、躬身入局、出水才见两脚泥?
  态度和方法决定着调查研究的成效。调研能不能扎实有效,看的就是有没有真态度、诚心意。现在通信很发达,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走家串户、嘘寒问暖唠家常才听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顶风雪、踏泥泞、听真话、察真情,一次次不远千里、一次次风雨兼程、一次次倾听民声,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然而,现在有些同志把调研现场当秀场,一阵风来,一溜烟去,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前呼后拥、层层陪同。这样的调研,既增加基层负担,产生新的形式主义,又影响决策的科学性,还损害了干部形象。俗语讲,“出水方见两脚泥”,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袖子撸一撸、裤脚挽一挽,才能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增加基层负担、不草率决策指示。调查研究,既要铺下去,更要扑下去。

三思:进门槛还是进心坎

  是腿动心不动、只迈进群众的门槛呢?还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走进群众的心坎?
  调查研究犹如一座桥,连着真知与行动,也连着党心与民心。做好调查研究,考验的是工作作风,厚植的是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确实,有的同志人是下去了,但腿动心不动,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距离“身挨身坐、心贴心聊”还有一定差距。有的同志光看当地干部的口头汇报和书面材料,不听听人民群众有哪些想法、有哪些困难。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再热闹的花活,也比不上解决一件百姓心头事;再豪迈的表态,也取代不了对急难愁盼的关切。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倡导推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并且身体力行,引领干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在调研中,要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从而把调研结果转化为务实举措,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用真心才能换来真话,用真情才能赢来交情。走不到群众心坎里的调研,去了也是隔靴搔痒;没有对群众诉求回应的调研,走了还是徒留怅惘。进门槛易、进心坎难!进心坎必先进门槛,进门槛是为进心坎。调查研究,既要走进群众门槛,更要走进群众心坎。

四思:一棒子还是一揽子

  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无头绪少章法呢?还是做好规划,统筹安排,一揽子考虑问题?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调查研究只有计熟事定,才能举必有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安排每个批次、每个环节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进度,使整个活动衔接紧凑、推进有序。”在深入基层调研之前,应提前围绕调研内容,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研究制定方案,明确调研的项目课题、时间地点、方式方法。毋庸讳言,我们也看到,有的单位事先规划不足、统筹不够,出现了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的现象,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既无头绪又无章法。有的地方一个月有十天都在接待调研组,个别地方一天之内要接待好几批调研人员。尤其是对于一些出典型的基层单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调研组准备材料、汇报工作,对正常工作造成不小的影响。解决调研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统筹推进、一揽子谋划尤为重要。多个部门对同一点上的调研,能合并的合并调研;出去调研一次,尽可能把想了解的问题梳理清楚;同类型的问题,选择更具典型意义或工作困难更大的地方调研。要严格落实领题调研相关要求,盯紧一个课题把情况摸清摸透,不应随意增加调研题目,避免相近问题多头调研或同一问题重复调研。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对涉及多个地区或部门单位的问题,上下协同、整体推动解决。

五思:见树木还是见森林

  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呢?还是见微知著、找准典型,以点带面、统揽全局?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社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如果没有全局观念,没有整体观念,处理不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调研工作就会陷入“只缘身在此山中”“盲人摸象”的误区。调查样本选取上,只选示范点模范生,不看困难处差等生;调查路线安排上,舍远求近图轻松,马上观花过眼忘;调查结论得出上,以偏概全看眼前、坐而论道瞎指挥……这都不符合辩证法。树木与森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树木就没有森林,但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只能看到局部、看不清全局,只能看到片面、看不到整体。调查研究既要善用“特写镜头”,看清楚一棵树的枝干叶脉,更要善用“广角镜头”,看清楚这棵树生长的整片森林,才能不断提高观大势、谋大事的能力,才能主动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融入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去考察。

六思:看现象还是看本质

  是蜻蜓点水、雾里看花,仅仅看到表象就匆忙下结论呢?还是拨开迷雾、条分缕析,把握问题实质、把握矛盾规律、把握发展趋势?
  调查研究,不仅要调查,更要研究,要弄清事情真相和全貌,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善于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特别是复杂的因果关系中把握问题的实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然而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有的同志常常被问题的表象牵着鼻子走,甚至被假象所迷惑。有的调而不研,只做材料的统计师、收集员,不做分析师、研究员。有的只凭老经验,不看新情况,不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变化而认识问题。有的一发现问题就责怪干部,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忽视了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干部工作没做好,而要放在历史进程中判断、放在特定背景下判断、放在发展趋势中判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进步有落后,有一般有特殊、有真相有假象,多进行比较分析、多进行追根溯源、多从草蛇灰线中看到伏脉千里,经过多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才能看清本质,得出结论,作出正确的决策举措。

七思:口号响还是号脉准

  是拍着胸脯表态,只把口号喊响、把流程走完呢?还是冷静号脉问诊,理性查找问题,精准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要冷静观察、理性判断,切忌空喊口号、光说不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调研工作谁做得好、做得实,不是看谁口号喊得亮、口头表态快,而是看有没有切中要害把脉问诊、有没有解决问题。然而,个别干部偏离了调研的初衷,调研目的异化成为让别人知道我在调查研究、知道我在忘我工作、知道我在接触群众。有的干部认为,调研无声无息、解决问题埋头苦干,最后得不到认可,要想得到认可就要出头露脸,口号喊起。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批评了这种现象,一针见血指出,这是私心杂念在作怪。调研工作可以喊口号,但不能仅仅喊口号,更不能口号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口号响代替不了号脉准。没有号清楚脉,就口号喊起、盲目干起,治不好病,可能还要了命。所以说,拿回数据来要分析,必要时还可以搞几家会诊,相关部门坐在一起,综合分析研判,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要摒弃“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的行为,杜绝“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说到底,调查研究不是做秀,而是要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八思:讳有疾还是治未病

  是发现问题藏着掖着、讳疾忌医,导致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呢?还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
  调查研究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中医讲究“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蕴含着中华民族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古老智慧。有的同志看不起小问题,看不到潜在问题,殊不知这有可能正是损毁千里之堤的小小蚁穴、掀起飓风骇浪的蝴蝶翅膀。有的同志看不见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殊不知这有可能正是黑天鹅或灰犀牛,在特定的时候就会摇身一变、呼啸而来。更怕的是发现了问题还藏着掖着,采取鸵鸟战术、一躲了之,但实际上讳疾忌医、回避问题,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最后小病酿成大患。既然当干部,就不能怕问题,要看到矛盾可以转化,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全可以转危为机、危中寻机,反而能将坏事变成好事,不利化为有利。所以说,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

九思:手电筒还是手术刀

  是只拿手电筒照照而已,甚至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呢?还是打起聚光灯、举起手术刀,刮骨疗毒、治病救人,而且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从发现问题到推动问题解决,正是调查研究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拿自己开刀,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改进工作才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要敢握手术刀,敢上手术台,敢于刀刃向内,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少从别人身上找借口。解决问题要选准手术刀,哪些方面突出就聚焦哪些方面,问题产生在哪个环节就聚焦到哪个环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找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手电筒也需要,但手电筒照到的往往是浮于表面的问题,或是别人的问题。所以说仅有手电筒不行,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要不得,拿着手电筒搞灯下黑更不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着力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要打起聚光灯、聚焦矛盾问题,再拿起手术刀、祛除顽瘴痼疾。特别是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狠抓落实,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

十思:一阵风还是久为功

  是走走过场、雨过地皮湿、来去一阵风呢?还是建立起调研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真正大兴调查研究?
  端正调查研究态度,掌握调查研究本领,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最担心的是教育一阵风、雨过地皮湿,最盼望的是保持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调查研究工作不可蜻蜓点水,不可虎头蛇尾,不可带着群众的期盼走了,再无回应,空留回忆,必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必须久久为功,形成制度形成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常态化制度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章党规党纪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调查研究不能是一阵风,而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工作制度,更是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一项政治责任。通过强化调查研究工作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调研,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通过细化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规定,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对各地区各部门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注重从制度上找原因,做好完善机制、建章立制的工作,防止问题反弹。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做做调查的调查、听听回应的回应、找找问题的问题,很有必要。实践出真知,但并非一蹴而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不断检视思考,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态度、立场、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进一步把调研工作做深做实、做精做准,使大兴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打开发展新局面、取得工作新成效的过程,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执笔人:刘晓哲 张晋鹏 冯文斌 刘依尘)

晋轩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05期

  • 第2023-06-04期

  • 第2023-06-03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1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9期

  • 第2023-05-28期

  • 第2023-05-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