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垣曲县元代玉皇庙

  •   从垣曲县城东南角,东向三公里,越过一道冲水深沟,上去坡顶就到了黄土高坡之上的埝堆村。村子毗连着周围许多大大小小的自然山庄,村西北角有一座六七百年前遗存至今的古庙宇。这就是埝堆村玉皇庙。其实早年间这玉皇庙离村子还很远,还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子不断向周边扩展,才渐渐把庙宇裹到了村子里面。如今,它犹如一位拥坐在众多后生中间的耄耋寿星,安静地呼吸着现代文明气息。
      在县文物部门友人的陪同下,我们观瞻了这座庙宇。远远望去,即看到两座古老的宫殿式建筑围裹在一圈儿高大显眼的红色围墙中间,围墙墙头以筒板灰瓦人字形搭盖。走到山门,旁有一口古井和一棵古柏,合着山门宫殿式顶盖,更有贴着围墙摆放着多个石臼碑座,使人感受到一种久远的沧桑况味。山门悬有“玉皇庙”三字的匾额,近边石座方碑镌有简要文字介绍,从中可知玉皇庙为元代遗构,一进式院落格局,南北进深26.8米,东西宽17.95米,占地481平方米,原有正殿、戏台、东西耳殿、东西厢房和掖门等主要建筑,建筑规模小巧,布局合理规整,体现出古代传统建筑布局规范。现仅留中轴线上的正殿和戏台,其它建筑均已不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庙院,院落以灰色条砖铺地,平整、干净而利落。大殿稳稳落座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台基周边以青砖而砌,高出地面足有一米六七,把大殿托举得壮观而雄伟。整体环境显幽雅、空寂而深邃。
      正殿坐北朝南,前有月台。月台略低于正殿台基,其长宽都在六七米开外,铺方形地砖,宽阔平敞。月台上安放两尊古铜色大香炉,供香客焚香烧纸所用,内中积满了香灰和纸灰。台前阶下两边各一尊铁铸大鼎,鼎内存水,以备应急所用。正殿面阔三间,设双扇板门,两侧间为槛窗,全为木质结构,简约朴素。单檐铜板灰瓦造顶,房脊、侧檐两端皆有吻兽装点,灵巧生动,栩栩如跃动之状。前檐沟滴紧密,檐下铺作七朵,形制大器磅礴,匠心独具。正殿墙体厚实,盖为土夯和土坯,外敷草泥,粉以赭色颜料。外观整体,显得古朴、典雅而有厚重之气。走进殿内,进深四椽,三间通体,五尊神像坐北向南分列东西。中间最高大者为玉皇大帝,前站金童和玉女,右边是关帝爷和药王爷,左边为王母娘娘和黛母娘娘。这五尊泥胎彩塑皆取坐姿,面含慈悲,神态各异。坐像前均设有香炉和棉垫,供香客、信徒顶礼膜拜,求取保佑。
      友人介绍,正殿三间面宽10.25米,进深四椽5.58米,建筑面积57.97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全殿共计用柱15根;前后椽柱8根,两边4根,附柱3根。柱头施五铺作双下昂斗拱,补间斗拱皆一朵,仅当心间为梅花形大斗,令拱皆为异形拱。
      正殿梁架结构简练,四椽通达前后檐用两柱,四椽两端置于前后檐铺作之上,铺作由檐额承托,此构造将梁栿以上全部荷载分散传递到檐额之上,使建筑整体构架受力均匀,坚固耐久。而山梁架与当心间构造有所不同,在两山面增置前后山柱,梁架改为前后搭牵对平梁,使网柱更加稳固。东西两缝梁架(纵架)之间只设长垫板将两缝梁架纵向关系,而不施攀间枋,这体现了明显的地方风格,而前后檐柱之上采用大檐额之制,檐额、榑枋等用材随意,稍加砍削即使用,则又体现了元代建筑制作方法。
      正殿面阔3.58米,柱高2.86米,与宋代《营造法式》相合。斗拱材宽115mm,单材高165mm,约合宋代《营造法式》中的七等材。建筑柱径与柱高之比,前檐斗拱与柱高之比,总举高占总高的百分比,柱高占总高的百分比,均与山西其它地区现存的金元时期木构建筑比例相吻合。以上均反映了玉皇庙正殿的元代建筑特征,它是山西南部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早期木构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体现了较高的建筑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对研究山西南部地区早期建筑发展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款步来到正殿不远处的戏台,戏台坐南向北,与正殿迎面相对,其外观和规制与正殿相仿,也是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明间通檐用两柱,悬山铜板瓦顶,建筑面积与正殿相差无几。友人说,虽具体构件和建筑制作与正殿不尽相同,但主体构架相同,均显示为元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台口展阔,侧边有上下台阶,台内空空,一览无余,想来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红火。
      环视整个院内,有高大的古柏,有新栽的白皮松,有紫薇、红梅等多种花草,东墙根还有几尊石碑(皆为历代捐资修庙的有关事记),使古庙于古老简朴之中又平添了一份难掩的生机。
      友人说,此庙确切创建年代虽至今无稽可查,但据以前所遗残碑可知,明代成化年间,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均有修葺或重修,加之正殿和戏台主体构架仍基本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和特征,可推断该庙最迟在元代已经创建无疑。到了近现代,民国二十六年,又由村人集资重修,但抗战期间,东西耳殿和东西厢房皆被烧毁,掖门也坍塌,只留下了正殿和戏台两座孤殿。特殊时期两座孤殿又遭受破坏,构件缺失,残损破漏,岌岌可危,许多碑也被砸毁,玉皇庙成为一片荒芜。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国力鼎盛,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保护和人民的重视。2006年,这座庙宇因其自身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又是研究山西南部地区早期建筑发展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例证,故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对戏台进行了全面性修缮。到了2012年,国家又拨专款全面修缮了正殿,恢复了围墙,新建了山门,才有了今天古色古韵的元代玉皇庙。两次修缮,完全依从原有规制,在保证原有建筑风格和特征的基础上,只作修补,不动筋骨,保留原有建筑的元代风貌,体现了国家对历史负责、保护文物和爱护文物的精神宗旨。
      垣曲县埝堆玉皇庙是国家历史文化遗存中不可多得的建筑实体之一,它为研究山西南部地区早期建筑发展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王端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5期

    • 第2023-06-04期

    • 第2023-06-03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1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9期

    • 第2023-05-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