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主旋律电影《铁血阳泉》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这是此电影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以来,第八次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并荣获山西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殊贡献奖。影片改编自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侯讵望的剧本《中共第一城》,取材于1947年5月至1949年10月,正太战役胜利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关键时期,发生在阳泉特定时空里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由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阳泉市委宣传部、阳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西景辰未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影片植根于那段血与火的革命岁月,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选中阳泉、创建阳泉,以及阳泉儿女不屈抗争、不竭奋斗的红色记忆。以其题材选择、艺术视角和人物塑造的独特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剧本的深入挖掘、匠心打磨
一部好电影是从文学剧本开始的。电影《铁血阳泉》的原文学剧本《中共第一城》的创作者侯讵望老师,数十年的创作中,始终以阳泉为创作源头,并且坚持立足于阳泉这片土地,进行有源有泉有根有灵魂的创作。为了打磨出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历时4年,查阅了大量史料,进行实地深入调查,多方考察、调研、搜集、储备,又遵循文学创作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宗旨,九易其稿。导演康健民加盟后,又精益求精、反复打磨,前后修改达12次。从而,创作出一部能走进观众内心深处的精品力作。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正太铁路边,京畿藩屏、扼守晋冀咽喉战略要地的阳泉,煤铁资源丰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问鼎江山”“进京赶考”预先设立的战略城市。阳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波诡云谲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带领阳泉人民,战胜敌特、救助饥荒、清匪反霸,由“破旧”走向“立新”,并探索创建和管理人民城市经验的艰苦卓绝的历程。题材宏大、角度独特,在全国同类红色题材中较有分量。新时代赋予阳泉故事新的讲述背景和接受语境,依托电影剧本艺术多元地赋能,成功地讲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可信又可敬的阳泉红色故事,也是山西故事、中国故事,赓续了阳泉红色的历史文化传承,对红色文化进行了积极意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拓展。
从创作者而言,摒弃将人物单维度地美化、神化和传奇化,将具体的典型人物塑造和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达到与真实的社会主流情绪共鸣,用意识形态激发新的集体记忆。完成了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转变,敢于直面阳泉这片土地上的现实生活,不回避特定历史时期的敌特破坏、废除妓院等各种矛盾,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从文学剧本塑造出“任功”外,让平凡英雄“刘水河”“栓柱”“兰子”等得以成功塑造。这些人物搬上银幕后,让观众的审美与电影创作理念在观影中得以重合,在影片的思想深刻性、艺术感染力上对影片产生了助推作用。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电影《铁血阳泉》总制片人白建才,长期执着于拍摄主旋律影片,他觉得“中共创建第一城”题材独特,影片的成功上映,无论是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剧情片,还是作为一部点亮阳泉红色经典之作,其创作注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大量把握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用光影艺术再现了光耀历史的红色之城。影片通过那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感染了电影观众,让观众不仅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而且也能更好地了解那段初心如磐、无畏求索的光辉历程和峥嵘岁月。由此充分领悟影片创作者在回顾和反思历史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内涵。
影片主要讲述了1947年5月,身为阳泉人的冀晋军区副参谋长“任功”接受上级命令,带着女公安干事“徐红梅”和警卫员“小魏”一路飞奔,进入刚刚在炮火硝烟中获得新生的阳泉市,被任命为中共阳泉市委副书记兼公安局局长投入了工作。
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阳泉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敌特分子烧、杀、抢,对新政权疯狂破坏;人民日报印刷厂搬迁至阳泉;500名南下干部带着阳泉建市的经验从阳泉出发,支援全国各地解放;阳泉支前民兵队员赶着毛驴,穿越峡谷将炭送往西柏坡……
阳泉文联赵存珍先生说:“发生在阳泉的那一件件真实的历史事件,放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阳泉真是一片热土,影片全部在阳泉实景拍摄,取景十八处,得到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参与拍摄人数近万人次。影片成功塑造了以“任功”为代表的典型银幕形象,用电影的力量展现了历史之美、阳泉之美、英雄人物之美。以城市建设为主线,以清除敌特和个人情感为副线,叙写了为全国其他城市解放建市提供借鉴的阳泉解放建市的历程。将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与历史真实性相互融合,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生死与共”的红色历史精神为底色,展现了历史上阳泉人民的生活图景。
银幕形象之角色魅力的构成因素
电影本是造梦的艺术,银幕形象与观众在有限的时空里完成梦的编织与表达。银幕形象的塑造依靠角色魅力去完成,而角色魅力的构成因素是一种综合效应。除去外形、气质、性格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外,不同个性人物所拥有的性格特质,也是构成角色本质魅力的重要因素。强调银幕形象个性特质的塑造,往往能够使角色的魅力得到进一步强化。谁说站在光里才是英雄!影片成功塑造了极具个性的“刘水河”“栓柱”“兰子”等普通人物,令观众于一个个细节中记住了他们。
影片巧妙运用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情感,突出银幕角色的人物个性。潜伏矿警中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刘水河”,在华北人民政府由于傅作义偷袭石家庄,迁至阳泉王家峪办公,《人民日报》社也迁来阳泉的情形下,敌特加紧了对我华北人民政府的破坏,面对复杂的敌情,“刘水河”在“任功”的领导下与敌人斗智斗勇,传递情报,在王家峪赶集之日,“刘水河”在与敌特斗争时中弹牺牲,被另一名地下工作者“栓柱”赶来击毙了敌特。
影片成功运用细节极富张力地表现人物情感。“任功”与妹妹“兰子”相认,“刘水河”与茶楼老板“莲凤”及“兰子”与“栓柱”的情感纠葛,以及茶楼老板娘“莲凤”与“海棠红”等暗藏敌特进行破坏等,都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波折,既由此较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很好地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密切关联,让影片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令观众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并产生共情。
有道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影片以细节的张力建立起观众对银幕角色的认同和好感之后,强调了“刘水河”与敌特斗争而牺牲的悲恸,一直以哑巴示人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栓柱”在南下干部出发集结时起歌“向前——向前—— 向前”的反转令人震撼。
“兰子”受伤情节的美感渲染,衬托敌特斗争的残酷,令观众在综合性的审美享受中深思。影片将漫山遍野的红叶,优美的山西民歌带入情境,满银幕暖色的影调和油画般的影像构图,场面壮阔,主创对叙事节奏和宏大场面的掌控力,与演员真诚、实在的表演相融合,制造出了主旋律电影中的浪漫与诗意,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突然,情节急转直下,飞机隆隆声、轰炸声,“兰子”倒在爆炸的浓烟之中。从而,以支前的驮队行进在峡谷中的美丽画面,反衬了敌人的疯狂与斗争的残酷。影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艺术处理有效地增添了一个个银幕形象的角色魅力,对于刻画银幕形象而言,都具有独特而有效的艺术技巧。而“刘水河”“栓柱”“兰子”等银幕形象,恰恰都是生活于阳泉历史上的普通人物,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如同观众生活于那个时代的父辈、爷爷辈,这样的人物共情观影体验,在真实的情节演绎与充沛的情感表达中,引发观众共鸣。从而,进一步关注历史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从中达成情感共振,并借着影片中人物命运的再现,汲取向上向善的内生情感动力。
文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