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在大学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宽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渠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有很多,课堂教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但这不是把理论变成脱离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空洞说教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其拒斥大众化的理由。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使抽象化的概念、判断和命题转化为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知识,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会用具象化、口语化、故事化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换成“常识道理”,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走进大学生中间。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要坚持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上下功夫,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其次,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最后,要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填鸭式”教育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阵地,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做到以理论引导人、以思想塑造人、以情感感化人、以价值引导人、以制度规范人,真正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聚焦传播过程,弥合理论的严谨性表达和受众的普遍性需求之间的关系,要充分了解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考虑大学生的接受程度、思维习惯以及专业特点,正视互联网时代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易于接受、通俗易懂。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创新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载体和平台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和平台,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
  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传播的便捷性、快捷性、低成本性,对社会大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等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平台建设。目前,许多高校已构建了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多维立体校园网络宣传平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做到了网络宣传与理论普及相结合,实现了网上与网下相结合。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在校园网开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相关栏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洗礼。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作用。理论宣讲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途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理论宣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键路径。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更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宣讲的主要力量。高校辅导员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总之,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一支特殊的力量,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辅导员、讲师费菲,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导学思政的研究生党建创新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JG2212)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12期

  • 第2023-06-11期

  • 第2023-06-10期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8期

  • 第2023-06-07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5期

  • 第2023-06-04期

  • 第2023-06-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