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高新区电子高端电容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产品入市后,将打破国外对铝箔及储能材料制程技术的垄断。
潞安太阳能公司作为华北最大的晶硅电池片生产企业,以氧化铝钝化技术搭配丝网烧结工艺,让双面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片在材料耗量上大幅降低。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光伏组件生产线,让良品率始终保持在98%,同时经过优化工艺,使光电转换效率再次提升0.1%左右。
日盛达光伏玻璃产品经历了从4毫米到2毫米的厚度跨越,通过其配套的钢化镀膜加工系统,使得生产的光伏玻璃透光率增加到94%以上。
日前,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2年度评估结果公布,在全部3个序列中,长治在两个序列中分别以排位第一荣获殊荣,成为众多获奖城市中的“明星城市”。作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长治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全力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奋力打造山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呈现出传统产业全面改造向绿色低碳发展、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向链式发展、优势产业规模扩张向集群发展的新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去年以来,长治市紧紧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化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新旧动能转换上精准破题,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着力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行稳致远。
新兴产业集聚链式发展优势
长治坚持“产学研用”协同,突出“人才+项目+产业”导向,创新“领军企业+配套企业”模式,在新兴产业引领转型上精准发力,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1.8%,排名全省第一,占工业比重12.5%,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9.4%。
半导体光电产业以中科潞安和高科华烨等企业为龙头,初步形成集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照明、显示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成立中科潞安紫外光电公司和半导体研究院,建成全球首条深紫外LED芯片量产线,2022年产值近亿元,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任务,同步引入华微半导体等配套企业,建设深紫外LED产业园。高科华烨集团LED封装及显示屏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
光伏产业以潞安太阳能和山西日盛达等企业为龙头,初步形成从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的产业链,产值占全省53%。山西日盛达光伏玻璃二期投产后,光伏玻璃产能将扩大四倍,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
医药健康产业初步形成“医、养、健、食、管”大健康全产业链,康宝血液制品、振东药茶、朗迪钙、透云莱茵衣藻等项目建成投产,纳安植物萃取、奥泰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等项目加快建设,振东制药被确定为全省现代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平顺“上党中药材”被命名为首批省级重点专业镇,生物医药产值占全省50%。
氢能产业以潞宝、申能、海德利森、贝贝能源为龙头,依托焦炉煤气制氢的资源优势,加快构建贯通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的氢能产业链。信创产业以龙芯CPU为核心,同步落地清华同方、神州数码、量子芯云等10多家配套企业,加快打造从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整机制造的完整信创产业链。装备制造业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相关基地落地建设,成功推选我省首批国防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以军民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
以制造业振兴为牵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数字产业集聚创新发展。今年,长治将统筹推进13个光伏产业项目、10个光电产业项目、40个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53个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项目、15个医药健康产业项目、87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9个新材料产业项目建设。
传统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在传统产业率先转型上持续发力,长治以推动传统产业集聚、创新、循环、绿色发展,推动产品升级、企业转型、链条延伸,把能源发展的“厚重势能”转化为推进能源革命的“强劲动能”。
现代煤化工产业,以潞安、潞宝、襄矿等企业为龙头,初步形成煤焦化、煤气化、煤油化等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全循环产业链;潞宝集团己内酰胺、6万吨锦纶短纤维等项目竣工投产,把“炭中抽丝”变为现实,开创了以煤基化工原料生产高品质合成纤维的先河,建成了全国最长的焦化产业链;潞安集团依托先进煤制油技术,将煤炭变成了清洁油品,又利用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将油品中的特殊组分加工成高端蜡、润滑基础油等产品,实现了煤炭价值最大化和环境效益最优化,在180万吨煤制油项目基础上,60万吨异构脱蜡和30万吨烯烃分离项目建成投产,特种溶剂油项目加快建设,开发生产出5大类、54个品种、270个型号的煤基合成化学品。
拜奥埃森纳公司利用工业废气生物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为工业尾气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煤炭产业,狠抓智能化矿井建设和煤矿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4座智能化示范煤矿,16座煤矿被确定为省级绿色开采试点矿井,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0%。钢铁产业,制定整合重组方案,通过产能置换、股权合作、产权流转等方式对全市钢铁产能进行重组整合,打造千万吨级绿色精品钢焦基地。焦炭产业,潞宝、鸿达、通洲、潞安等4座大焦炉建成投产,4.3米以下焦炉全部具备关闭条件,焦化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4%。
电力产业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22年新增新能源装机65.65万千瓦,装机容量达到348.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25.7%,沁源、长子抽水蓄能项目已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开工建设了山西鼎轮能源30MW飞轮储能、襄垣经开区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等两个新型储能项目。
通过大力开展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如今,长治市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通过改造升级,开拓出老产业的“新领域”,完善了老产品的“新功能”,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将长治市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创新驱动由“势”向“能”加速迈进
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去年,长治市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全省重要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全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58家,其中国家级3家,振东制药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久安人工心脏、中科潞安半导体技术研究院等2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初创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4家。
加速打造双创升级版。大力推进双创载体建设,高质量建设山西智创城NO.5,积极搭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双创全产业链,全市各类双创载体发展到68家,清控创新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木空间新经济孵化基地升级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022年全市各类双创载体发展到67家,在孵企业175家,在孵企业从业人数1610余人,创业团队1008个,创业导师294人,创客5718人,带动就业3万人。
产学研学用深度融合。成立长治市人才集团,设立人才发展基金,与139所高校达成合作成果540余项,12个深化省校合作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工程。赴中南大学开展“智汇长治才聚太行”市校合作人才引进暨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邀请中国石油大学王宴滨等专家参与潞安金源煤层气项目攻关、人才培养等工作,武汉理工大学韩建军团队与潞安太阳能签订了光伏技术发展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合作研发项目,中北大学与市经开区合作共建中北大学长治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长治高新区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完成航空航天典型简体智能机械加工技术研究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从国内28所高校遴选61名专家教授作为第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已派驻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全市省级科技成果示范企业达到6家,全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0.62亿元。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长治共实施项目2135个,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8.4亿元。40个省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27亿元,完成率118.5%,排名全省前三。开发区“三个一批”共签约项目88个,总投资186.8亿元,签约项目开工率93.4%,开工项目投产率45.2%,投产项目达效率100%。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55个,排名全省第一;签约金额1804.49亿元,排名全省第三;当年签约且开工项目620个,排名全省第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04.8亿元,增长7.2%,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8个和4.4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1-4月份,长治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7%,较一季度加快2.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同比增长70.7%,较一季度加快6.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是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的关键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1.0%,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长治高新区:着力打造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去年以来,长治高新区抢抓晋东南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太行革命老区与北京对口合作的两大政策机遇,确定了率先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北京对口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导向,坚持以集群式、链式思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长治高新区建立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办法》,聘请10余名长治籍在外企业家担任招商专员,与多家招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了覆盖东部经济圈的招商网络。
聚焦电子信息、光伏、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建立了分管副主任担任产业链长的“链长制”,瞄准东部主要地区精准招商,打造四大百亿级战新产业集群。签约引进了总投资150多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0余个。其中,凯松电子科技产业园投资96亿元,建成后年产值100亿元;山西华耀亿嘉集成电路生产项目投资10亿元,投产后产值超10亿元。康运达智能锁、富茂电子5G数码等10多个投资亿元以上电子项目,半年时间完成了从公司注册到陆续投产,形成了以山西立讯、凯松电子两大龙头企业为支撑,20多家电子制造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潞安太阳能为“链主”企业,引进上马了山西东明光伏单晶硅片、山西晶品光伏年产1GW拉晶项目、环球晟科光伏配件生产制造、成鑫电力太阳能光伏板制造项目等一批光伏项目,延长了光伏产业链。针对长治市上千家中小微制造企业零散布局的现状,开工建设了投资12亿元的智能装备制造园区和投资10亿元的中小企业装备制造园区,推动全市散乱的制造企业集群入园发展。目前,两个装备制造产业园20多万平方米厂房正在建设,已有10多个制造项目提前签订了入驻协议。签约引进了投资15亿元的北京百泰生物制造项目和古巴分子免疫学长治研发中心,形成了以康宝、百泰两大生物制药龙头企业为带动的产业集群。
同时,充分发挥设在上海、苏州、深圳飞地中心的招商先锋作用,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筛选适合长治高新区承接的“落得下、留得住、长得大”的优势项目,进行深度对接,力争签约落地,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一流的产业生态。
长治经开区:集聚新动能 提升新优势
长治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找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结合点,建立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支柱产业新优势,集聚重点产业新动能,以现有的产业基础为根基,有效发挥区域工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光伏光电产业集群以高科集团为龙头,初步形成集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照明、显示于一体的产业链,高科华烨LED显示屏位列行业前二,灯珠封装位列行业前三,产值100亿元,占全省LED行业95%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成功集团为龙头,形成了完整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整车生产四大工艺,具备年产30万辆的汽车生产能力。电气类企业产值超6亿元,占全市同行业60%以上;新材料产业以中德集团为龙头,企业现已发展为国内行业“五强”、中国房地产500强首选品牌“十强”企业。中德智达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领域与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集团、长城汽车、北汽新能源等国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
紧盯补链延链,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针对全区产业基础、特点和优势,制定了《招商引资“产业链长+招商专员”制工作方案》,精准绘制招商图谱,梳理“四图”“五清单”,深度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推动主导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山西日盛达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长治市光伏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企业正在推进的二期光伏玻璃生产线及深加工系统项目在建成达效后,日产能将达到2500吨,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企业围绕全产业链,招引上下游光伏产业配套企业落地,对物流、包装、备品备件等相关上下游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经开区紧盯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以此形成产业集聚、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聚力数实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长治经开区全面推动数字经济项目建设,启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长治经开区数字经济暨大数据智慧产业项目,以及经开区科技孵化园的项目实施;全面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高科华烨集团作为山西省LED产业的龙头企业,围绕供应链管理、生产管控、资产管控几大问题,通过数据中心建设、智能化技术应用、设备智能管控平台建设等,实现了从生产、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等全流程的智能控制,在提质增效降本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版文字:李家鸣
本版图片:李宁 李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