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 游客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 游客瞻仰毛泽东路居。

  • 蔡家崖村村干部在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机关旧址前向村民宣传政策。

  • 蔡家崖村村民在村活动室开展文艺活动。

  • 正在运行的“蔡家崖号”列车。

  •   

    特写1 用生动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

      “这么年轻的讲解员,竟然能把那段复杂的历史还原得这么清晰,这些人物都被她给讲活了。”6月12日下午5时许,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崔迪,正送当天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大门,游客张建华转过头,对她的讲解由衷点赞。
      “让这些挂在墙上的照片和展板里的人物与战斗场面都能鲜活起来,更加立体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崔迪和她的同事们在日常讲解中始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他们充分利用闲暇时光,深入挖掘人物和史实背后的故事。
      “很多前来参观的人本身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或者他们的父辈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我们的讲解员会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向当事人仔细询问和了解他们当年的真实经历,然后再充实到日常的讲解中来。”纪念馆副馆长王彬彬说道。
      “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有史实、有照片、有实物,更要有场景、有经历、有感悟。”王彬彬介绍,近年来,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和生动地传播红色文化,除了讲解员们积极学习和挖掘外,纪念馆也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外出征集史料与文物、查阅晋绥边区档案、整理老八路的回忆录和口述史等资料,并建立起专门的资料室。同时,到延安、武乡、大青山和西柏坡等地的纪念馆进行学习和交流。积极对接和联系晋绥革命后代,吸收他们的勘误意见,对六柳亭进行重新彩绘,纠正3处错误,确保彩绘的内容准确无误。在此基础上,开设微信公众号,录制微党课、制作短视频,通过线上故事讲解、纪念馆实景展示和线下场景还原、遗址瞻仰等形式把晋绥边区的革命故事讲深、讲实、讲透。
      “把一个个具体的、真实的人物故事和经历融入讲解中,这样的讲解充满了感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听众,这样的讲解使得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变成了真切的画面,从展板和照片上走了出来,更加形象和生动。”张建华对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工作表示由衷肯定。

    特写2 用实际行动传承好红色精神

      6月12日傍晚,蔡家崖村委会的大院里已经亮起了灯光,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依旧在院子里忙碌着。“北山经济林的输水管道因为修路损坏了,明天要抓紧过去盯着维修;杂粮加工厂的机器要赶快安装调试;撂荒地要尽快排查完毕……”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永利分配着手头的工作。
      “我们这届‘两委’班子平均年龄才35岁,以前都是在外边读书或者做生意的,都有想法、有干劲。换届的时候,村里原来的老干部们主动退出,把施展的机会留给了我们年轻人。”温永利介绍着村里的情况。2015年蔡家崖村就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而且依靠村里的集体收入,所有村民的医保费用统一由集体代缴。村里的1200多亩经济林、光伏电站和纳入新城规划后的征地收入,都通过保本付息的方式由村民共享,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多元,年底还能给每户发放米面油等福利。“现在我们村里的生活一点都不亚于城里。”吃过晚饭后,正准备去村里活动室弹琴的村民牛秀平插话道。
      “村里的老干部们发扬了蔡家崖的红色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好,继续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坚持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温永利信心十足。“去年,蔡家崖晋绥文化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们的想法是要让村民都能融入景区的创建当中。”温永利说,村里正在抓紧时间排查撂荒地,查找这些土地的承包户,鼓励自行流转或者由集体托管,种植有机蔬菜和特色杂粮,利用马上投产的粮食加工厂对村里的农产品实行订单收购、统一加工,为游客提供安全和地道的本地特色食品。同时,邀请第三方公司统一设计包装,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通往木兰岗的路虽然都硬化了,但部分路段还是不太好走,会影响游客体验。”木兰岗村小组组长张建国介绍。“我们正在积极协调资金,想办法对危险路段重新改造。”温永利回应道,“那边的垂钓园、采摘园和游乐场都建好了,以后还打算两边联动共同把旅游业发展上去。”张建国听了后憧憬起来,“以后这边发展红色文化旅游、销售农产品、提供民宿,木兰岗那边配套搞休闲观光旅游,两边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大家也实现了共同致富。”

    亲历者说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崔迪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在蔡家崖,向晋绥边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瞻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并勉励大家要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纪念馆的一员,我感到肩上的使命无比光荣。6年来,我和同事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讲解内容,用实际行动传承好、发扬好我们晋绥土地上的红色文化。

    蔡家崖村村民、老战士 温守慧

      虽然已经6年时间,但是我依然记得非常清楚,总书记和我们老战士坐在一起拉家常、合了影,还和我们握了手。
      今年我已经90岁了,14岁的时候正式参军,当时部队的条件非常艰苦,老百姓也十分贫穷。现在,国家强大了,村里发展得也好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蔡家崖通了火车,也摆脱了贫困,到了年底村里还给发米面油,这是我们过去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现在国家每个月给我发1000多块钱的工资,生病住院的费用也大部分都能报销,每年国家还给我们老战士1万多元生活补贴,逢年过节县里和村里的干部们也都过来看望我们,真是太感谢共产党了。

    蔡家崖村原村委会干部 温侯赖

      我们蔡家崖村过去是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传承了光荣的革命精神,这些都是我们蔡家崖的宝贵财富。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考察,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牵挂,更加激励着我们广大村民为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而奋斗。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蔡家崖人,我见证了蔡家崖的发展和变迁。我可以自豪地说,无论是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当今的和平年代,我们蔡家崖人跟党走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蔡家崖永远是红色的。
      前年我退出了村干部的行列,但是我的干劲依然非常足,我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现在自学了果树修剪技术,准备在家种植果树。去年,静兴高速通车,蔡家崖晋绥文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村民们的农产品再也不愁销路了,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兴县蔡家崖村曾是晋绥边区首府,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120师师部驻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经书写过悲壮的保家卫国英雄史诗,毛泽东在这里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这里,还孕育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
      在蔡家崖村,随便和一位村民聊天,都能从他们嘴里听到“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等话语。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最爱回忆的就是当年120师在村里驻扎时给村民打井、带领村民抗旱、给老百姓打窑洞这些故事。
      “军爱民,民拥军。”晋绥人民把最后一斗粮送去做军粮,把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把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为党中央和全国其他战场输送了大量物资和兵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蔡家崖考察时强调,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总书记的话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现实的指引。6年来,蔡家崖通了火车、修了高速公路、有了免费公交、用上了天然气、建起了国家4A级景区……村里的百姓感念党的恩情,纷纷表示致富不忘共产党。蔡家崖的过去和今天都充分印证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本版文字:黄川川
    本版图片:白旭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9期

    • 第2023-06-18期

    • 第2023-06-17期

    • 第2023-06-16期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4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12期

    • 第2023-06-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