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大山”。但,总有人要走进来的,寇睿之就是那个走进来的人。从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选调生,太原市出生成长的寇睿之,选择成为一位“逆行者”,和繁华的都市“背道而驰”,向下扎根。
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刚到村的前两周,“语言关”“生活关”“人情关”关关都难过。听不懂村民说话,不了解村里情况,不熟悉各项政策,别人只当村里来了个公务员娃娃,除了新鲜感,只剩下不信任。2000年出生的寇睿之听到过最多的话就是“这么小的娃娃能干啥,跟她说不顶用。”虽有过泄气和无助,但寇睿之很快意识到,在基层的课堂里,一张文凭不等同于一身本事,大学生也不见得强于小学生,自己该学的还有很多,必须做到“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
为了尽快融入群众、了解村情,村党支部书记身后多了个“小跟班”,田间地头多了一名“小学生”。寇睿之“低下头”认真翻阅东街村村情要素情况资料,“弯下腰”谦卑请教村“两委”处理事务和协调工作的经验,“迈开腿”定期走访脱贫户及三类户了解基本情况,“张开嘴”逮着空子就和村民唠家常。
寇睿之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要想在广阔的农村有所作为,就要在基层当好“群众至上,主动服务”的“万能小二”,哪里需要往哪走。她坚持在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上干在前、冲在前。去年9月,寇睿之主动加入岢岚县“青年突击队”以及“党员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积极响应,第一时间接受培训,第一时间认领任务,第一时间就地下沉,发扬“螺丝钉精神”,奔赴东街村和岢岚高速卡口,支援疫情防控工作,把党旗牢牢插在疫情防控一线。
寇睿之坚持把一些“琐碎繁重”的日常工作做得细、做得实。党建工作中,她结合东街村实际情况,细化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防返贫动态监测中,她入户上门做好排查,配合村“两委”完成监测对象的帮扶台账、资料整理;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中,她积极宣传创评标准;缴纳养老保险工作中,她争当老百姓的政策讲解员。
“多亏了咱政府的好政策,我们的日子才能看到些希望!”村里的监测户张五庚说。张五庚和家里人每次看到寇睿之来家里入户都会高兴地和她唠家常,讲讲自己的看病历程,聊聊自己的近况,问问有没有新的政策。临走时,张五庚和家里人还总会坚持把寇睿之送到巷子口,看着她走远,再远远地向她挥手,大声吆喝,“闺女,没事就来啊。”寇睿之打心底里温暖高兴,同时也有了更沉甸甸的责任感。
离泥土越近的地方,越有生命力。来到村里后,寇睿之从“东街村有何产业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到“我们村如何更好发展”,她将这里视为她的第二家乡,充分发挥自身旅游专业的优势,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规划打造仙人涧景区,更好地利用锶元素丰富的仙人涧天然矿泉水,招商引资、宣传推介、打造矿泉水品牌,提升仙人涧景区的知名度。
寇睿之主动和村党支部书记沟通探讨、交流想法,进行实地调研,下班时间查阅山地旅游相关论文资料,搜寻各类旅游接待中心设置相关标准,积极学习探索同类型旅游景点开发的经验,查看水质检测报告和锶元素对人体的作用与好处,同时立足景区实际情况,自拟线路草图、制定宣传标语、完善宣传册、策划节日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她意识到她已经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不仅做到了身融入基层,更做到了心融入基层。
“我心安处即吾乡,情寄他乡即故乡。”回望来时路,一路辛苦一路歌,寇睿之坚定初心、守住荣光、扎根基层、汲取力量。
本报记者陈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