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字化和全媒体出版对传统纸媒的冲击,针对文化遗产这样涉及面广、表现直观的选题,纸质出版物如何取得突破,这一直是当下中国出版界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2021年10月,由三晋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台山佛教造像遗产档案》丛书(7册,塑像卷4册,壁画卷3册)出版问世。该丛书打破了纸质出版物对文化遗产类选题“只能做画册”的简单重复式开发,真正向内发力,做出了平面媒体“不平面”的新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文化遗产类图书出版的新范式。
叩问心中“五台”
五台山在中外佛教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独特而重要。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圣地,几乎见证了近两千年中国化佛教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研究和认识中国佛教历史的“活化石”;这里是中外最具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佛教活动区域,近两千年来不仅汉传佛教的诸多宗派、流派在此弘法传教,争奇竞秀,而且自元、明以降这里亦发展成为中外少有的汉、藏佛教并存圣地;这里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崇奉护持的皇家道场,近两千年来中国众多朝代的皇帝、朝廷或为社稷江山,或为佑国安民,都在这里修葺寺院、度僧造像、布施钱财,甚至使之发挥教化臣民、怀柔天下、凝聚各族,以及维系邦交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遗产丰富、厚重、独特而珍贵。这里的佛教文化遗产以类别、类型及题材内容的丰富而著称于世,殿堂、楼阁、牌坊、山门、塔幢等多种类型建筑,彩塑、夹苎、石雕、木雕,以及铜、铁等多种材质塑像,壁画、卷轴、册页、彩画等不同载体绘画,以及石刻碑碣、墨书题记等有形文化遗产品种门类齐全,佛乐佛舞、法事庆典、民间传说、手工技艺等无形物质文化遗产亦琳琅满目。在中外众多佛教文化遗产地中,这里拥有的佛教文化遗产延续时间最长,至迟从北朝经隋、唐、五代、宋、金、元,至明、清、民国,几乎代代有存,无有间断。这里的一些文化遗存具有的罕见性、代表性乃至唯一性,更非其他遗产地或遗产单位所能替代,如南禅寺大佛殿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存,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最大的殿堂式建筑遗存,以及国内外最早的“新样文殊”“护国文殊”“文殊五尊”造像,唐、五代之际在海内外广泛流传的《五台山图》,岩山寺、公主寺等处的金代、明代寺院壁画的代表性遗存,不一而足。
凝视文化遗产
毋庸质疑,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诸多工作中,首先是文化遗产实体的保护。由于日照、风雨、气温、虫害、地震等自然原因,兵燹战乱、管理不善、过度开发,以及工业社会所导致的大气温度升高、有害气体增加等人为因素,不少文化遗产实体的损伤损毁乃至消亡湮灭,与过去不少历史时期相比正在加快。因此,文物实体保护理所当然是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当务之急。
但是,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中,还有一项工作或者一个侧面也至关重要,甚至迫在眉睫,这就是对现存文物信息的保护。随着时光流逝,现存文物的毁坏乃至消失是必然的,区别只在于遗存时间的长短。“永续传承”是努力方向,但非客观现实。因此,将这些现在仍然遗存在世的文化遗产信息,及时地和尽可能完整地抢救下来、保护起来,以及传承下去,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重要意义甚至可以与文物实体保护相提并论。因为终有一天,人们只能通过这些被保存下来的文物信息,了解曾经存在过的文物,体悟在这些信息中包涵着的人类文化高度和文明荣光。
五台山就属于急需对其境内文化遗产实体及其信息进行全面保护的文化遗产地之一。其原因主要在于:这里的文化遗存以木构建筑、泥质彩塑和壁画为主体,与那些石窟寺院等遗存相比,相对易于损毁;这里的大多数寺院,现在仍然是香火旺盛的宗教活动场所,不仅常年香火缭绕,翻新殿宇、重塑金身、重绘壁画等功德善事也在所难免;来这里的香客、游人逐年增加,不仅给文物管理、保护带来诸多压力,也使不少彩塑、壁画等遗存物的褪色、开裂、起鼓等损坏速度加快。因此,在加强五台山文化遗产实体保护的同时,如何及时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五台山文化遗产信息,成为当务之急。
制造纸上“胜境”
面对五台山丰富而多样的佛教造像遗存,依托以太原理工大学崔元和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多年来围绕五台山文化遗产开展的一系列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工作,最终形成了《五台山佛教造像遗产档案》丛书这样一部集成性学术成果。
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在搜集和汇存大量有关历史文化典籍、史料,以及对有关文化遗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学术梳理研究的同时,又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设备,对五台山的塑像、壁画,以及碑刻、题记等古代遗存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图像、数据采集和保存,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纸质图书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信息的潜能方面,做了积极且有成效的探索。
丛书分为《塑像卷》4册和《壁画卷》3册,与通常所见文物资源类或旅游画册类图书有所不同,书中所收存的文化遗产信息更为立体、多面,几乎囊括了五台山寺院有关文化遗产信息的各个方面。诸如:有关寺院遗存现状的文字记述及总体平面图;有关寺院在史志、碑刻、题记及其他文献中的重要记录文字,以及这些重要记录的梳理及释释;现存有关塑像、壁画制作年代、产生背景、历史传承、遗存现状及其题材内容、样式风格的辨析和解读;历史上存在过但现已湮没的寺院、殿宇、塑像、壁画等的史料勾稽及状况还原;有关重要塑像、壁画等文化遗存实体的正面、侧面及重要局部、细节的高清照片,以及部分重要遗存实体的高精度线描图;有关重要文化遗产实体的二维或三维尺寸、制作年代、使用材质、遗存地点及其遗存位置图或遗存结构图;同一寺院所有同类文化遗存实体的重要信息汇总;所收重要文化遗存的图版说明文字等。
或许,如丛书核心作者崔元和教授所期望的那样,几十年、数百年甚至更远的以后,仅凭阅读、观看和查阅此书,就能够让读者对五台山丰富、厚重并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有较为立体的或综合的了解,甚至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穿越”历史,重回当年,再见当时。
结语
纸质出版物作为二维平面媒体对三维立体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多维景观遗产的呈现,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五台山佛教造像遗产档案》丛书,通过基础文物信息的采集、历史文献信息的梳理及高清图片、图表与多维空间感的叙述呈现,一方面,克服了图、表形象有余而延展性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使语言描述记录的时空可延展性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将文字与图、表的呈现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与其说《五台山佛教造像遗产档案》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五台山文化遗产历史与现状的资料全集,不如将《五台山佛教造像遗产档案》丛书理解为一个运用历史文献资料、高清图片线图、科学图表数据通过多维叙事重构的五台山“全息”模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成果甚至是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企及的高度。
三晋出版社 张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