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深度透视】一口道出千古事 双手舞好非遗戏

——从孝义皮影木偶创新性发展看非遗保护与传承

  • 刘亚星(右)正在表演传统木偶戏《美猴王》。

  • 送戏下乡中,皮影戏传承人正为群众精彩表演。

  • 皮影大师工作室,学生学习雕刻皮影。

  • 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专题展区。

  •   

    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就需要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面对祖辈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或许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木偶的保护和传承中可窥一二。

    1 在保护中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镜头一:

      孝义市永安路上,汾介公路旁,一座古建院落坐落在现代化楼宇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山门三栏,采用拱形宫门样式,中门檐下横悬黑底金字牌匾,这里是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研究收藏皮影、木偶艺术的专题博物馆,曾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认定为‘中华之最’。”6月15日,在馆长朱文的带领下,步入这座三进院落。
      博物馆占地近1万平方米,展示了皮影木偶的起源、发展史,收藏了大量中国明清时期孝义一带皮影、木偶和外地皮影木偶实物。
      在博物馆后院,有六七座精巧玲珑的小戏台。舞台大的10余平方米,小的不足3平方米。乐楼和皮影戏台建筑实体,为当年灯影班演出木偶皮影戏时的舞台,“这些皆来自于孝义市旧村改造,将这些珍贵文物重新收集搭建于此,也是为了文化遗产能得到更有效保护。”朱文说。
      站在戏台前,可以想象,夜幕降临,一张麻纸贴上,两盏马灯高悬,一方小小舞台,演绎万古奇情。
      目前,博物馆除了接待参观者,还会适时开展一些非遗活动。今年五一期间,孝义皮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胡发伟现场制作皮影,皮影传承人郭二宝等表演了精彩的皮影戏。

    镜头二: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皮影大师工作室,三名学生正凝神低头雕刻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人侯建川在一旁悉心指导。
      三名学生今年大二,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皮影制作是一门选修课,他们已经跟着侯建川上了30多节课。“一开始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好奇,越学越被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结合自己专业,我要把这项国家级非遗推广给更多人知道。”学生侯林说。
      随着马锣、鼓子等乐器吹吹打打声响起,侯建川带着他的三位学生在幕布后忙碌起来,一出传统皮影小戏《大变化》精彩上演。皮影人物随着剧情或坐或立,跪拜、跳跃、打斗……幕布后,表演者指挥着皮影人物手舞足蹈;幕布前,神话故事在光影变幻间演绎。
      “从雕刻、上色到表演,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皮影制作、表演的整个流程。”侯建川欣慰地说道。
      侯建川,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人,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会长。近10年来致力于孝义皮影艺术传播与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孝义皮影在2018年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主要方向是孝义皮影戏艺术人才培养。

    镜头三:

      “快看!数字屏里正播放孝义贾家庄婚俗的提亲、相亲、定亲环节,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孝义市贾家庄村三皇庙非遗展示馆,两名游客被几个数字屏吸引。
      贾家庄三皇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非遗展示馆专门设在景区,集中展示该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让更多游客了解拥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
      沿着游览线路,来到非遗展示馆二层,孝义非遗实物皆在此展陈。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展示馆里数字播放屏播放的非遗数字作品,这都得益于近年来孝义对珍贵的非遗项目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进行录制、保存,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一楼非遗工坊,两位妇女正为皮影上色,她们来自于景区周边村庄。孝义市通过整合村中现有资源,打造皮影木偶文创产品,成为文化富农、文化惠农的新业态。这些妇女通过学习制作皮影,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让非遗在一定形式上得到了传承。对于游客来说,这些非遗文创产品除了看得到,还能摸得到、带得走。
      工坊旁边就是皮影木偶演出剧场,这里也是三皇庙景区吸引游客一大特色,凡到这里的游客,从传统小戏到现代戏,皆可大饱眼福,精神食粮得到极大满足。
      ……

    2 在发展中保护,让非遗技艺火起来

      巍巍吕梁,滔滔汾水,历史遗存在这里熠熠生辉。
      行孝仗义,包容大气,非遗技艺在这里演绎传承。
      孝义背倚吕梁山脉,衔吕梁之雄风;面俯晋中盆地,吞汾河之浩水,是古老文明和现代繁华的汇聚之地,是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9县市之一,被誉为“中国皮影木偶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非遗如何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孝义市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木偶、碗碗腔和贾家庄婚俗,有3个为传统戏剧,传承历史悠久,素有“无孝不成班”之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孝义皮影戏源于宋金,兴于明清。历史上,这里村村都有乐楼,社社都闹秧歌,鼎盛时期,有上百个皮影戏班,足迹远达甘肃、内蒙古、辽宁等地。孝义皮影、木偶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刻意求工的雕琢技艺倾倒国内外无数观众,素有“三晋奇葩”之美誉。
      孝义皮影分为皮腔纸窗影戏和碗碗腔纱窗影戏,以皮腔纸窗影戏为主。其剧目丰富,通过传承保护,现收藏剧本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
      针对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侯建川等一批传承人做了大量推广和传承工作。就拿侯建川来说,他在大学大师工作室教授非遗知识,他下深圳培训残疾人掌握皮影表演技能,他上碛口景区带领当地群众通过皮影表演走上致富路。
      非遗传承保护需百花齐放。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皮影木偶艺术专业官方表演团体,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于1954年组建,隶属于原孝义市文化局。2013年7月,改制为国有独资性质的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演出有限公司。2013年,由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拍摄的120集电视剧《英雄出少年》获得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
      刘亚星,现任孝义市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皮影木偶剧团团长,国家级非遗孝义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他是皮影木偶的传承人,也是光影世界的追梦人。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非遗保护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要延续保留一些传统老剧目。根据时代和市场需求,我们也分门别类制作一些短平快的新剧目,最近就创作了一批关于清正廉洁的剧目在机关单位上演,宣传效果非常好。”
      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深度挖掘孝义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优秀剧目,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扎根于群众、服务群众,也让非遗在这片土地得以再续辉煌。
      今年“五一”期间,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在北京龙潭中湖公园举行“晋彩非遗京尚文创”2023晋京非遗文创游园会活动。皮影戏《连年有余》《龟与鹤》,木偶戏《长绸舞》《美猴王》等让京城观众领略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原本7天的演出,因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又延长了3天,每天演出七八场,虽是小剧场,一天观看人数也在1000人次以上。”刘亚星说,非遗也需走扩大宣传、对外交流之路。目前,剧团正和北京天坛公园、圆明园谈合作事宜。值得一提的是,6月26日,剧团参加了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山西之夜”,木偶戏《偶艺乐园》中的四个绝活表演,让中外宾客体验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孝义非遗又一次对外精彩亮相。
      “非遗面临最大的困境是缺乏人才,近年来,为了非遗人才得以延续,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孝义开展了7个非遗项目进校园。”孝义碗碗腔剧团团长郭纹铭说,最早在2016年,孝义中和路小学第二课堂就成立了碗碗腔戏剧社,从服装到道具全部配备。2018年,碗碗腔剧团和孝义中学签订协议,通过非遗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
      段尚燕是孝义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据她介绍,2022年,学校把孝义皮影融入高中美术课堂使其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欣赏和制作皮影,鲜艳的颜色和镂空的特殊技艺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背后说唱和伴奏的多元化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了解本土艺术文化的土壤”。下一步,将继续开发高中美术教学校本课程,让皮影艺术等非遗在高中美术课堂大放异彩,让非遗得以继承和发展。
      让非遗技艺火起来,还要重点解决人才断档问题。去年8月,孝义市政府与吕梁市艺术学校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签订意向书,委托吕梁市艺术学校非遗班为孝义培养80余名学生,第一批招收了53名碗碗腔人才,今年将招收30名皮影和木偶戏人才,3年大专学制。这些学生毕业后将择优聘用至孝义市碗碗腔和皮影木偶剧团。
      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梁治珠说:“孝义市的这一非遗人才培养创新之举目前在全省都走在前列。几年以后,两个剧团‘新的春天’就来了,而通过在发展中不断地推广、发掘、传播,孝义的非遗技艺也渐渐火起来,传承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3 在制度中规划,让文化自信强起来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由原文化部于2010年6月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孝义作为其中的县市之一,近年来,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被命名为“文化先进县(市)”。
      规划先行,融合实施。该市编制《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孝义规划》,实现非遗工作统筹推进、融合实施。设立非遗保护中心和民间艺术研究院两个专项工作机构和碗碗腔剧团、皮影木偶剧团两个国有控股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和审议,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多方合力,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高质量推动。
      “四位一体”,合理运行。孝义市目前有各级非遗项目63项。为了让非遗长效、科学、动态传承,去年成立了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和审定工作。建立完善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单位“四位一体”传承保护模式,做到基地和传习所必须有非遗项目,每一项非遗项目必须有具体传承人。专家库的建立有利于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储备和培育。市政府每年配套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非遗项目,组织开展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传习展览、展示、展演评比活动。孝义市非遗梯队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共有非遗传承人203人,体量在吕梁市名列前茅。
      对外宣传,送戏下乡。将国家级非遗列入送戏下乡内容,一些濒危剧种得以演出和展示。通过非遗进景区,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扩大了知晓度。开设周末剧场,采取政府采购模式,对市民免费开放,增强了群众基础。2021年,孝义市被评为山西省首批文旅建设先进县。
      编撰图书,数字化保护。恢复非遗传统剧目33部,编辑出版非遗文化丛书52种,对民间皮影老艺人进行录音、录像整理,恢复最古老的纸窗皮腔皮影《封神演义》10本,制作《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等数字化保护产品50个,在市文化馆、三皇庙景区和6个市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单位布局非遗书屋,免费开放非遗图书阅览和视频剧目观赏服务。加强影像制作,对各个非遗项目从验收、演出到申报、推荐,都会进行高清影像储备,初步打造了孝·义文化“一歌一书一视频”宣传推广体系,在新时代以新视角展现了非遗之美。“没想到,咱们孝义的非遗节目这么精彩。”网民的声音是对保护传承工作最好的肯定。
      依托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成立机构编制委员会,市委书记任委员会主任,高位推动,层层落实,让孝义的非遗工作得到制度保障,构筑起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四梁八柱。梁治珠说:“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打造非遗旅游路线,让孝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得更久更远。”
      “非遗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非遗则是活着的城市记忆。我们要把孝义市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孝义市文旅局局长赵俊丽说,今年,孝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一湖一河一城”。一湖即胜溪湖生态示范区,一河为曹溪河文旅康养休闲度假区,一城为古城。各类非遗项目已经融进景区规划、建设中。到时,孝义的非遗项目将在这些景区展示、展演、展销,游客可以沉浸式欣赏、互动,体验奇妙之旅。
      从孝义的非遗保护传承可以看到,制度是保障、人才是未来。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朱伊文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在如今这个时代,最关键的是用新传媒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包装推广,诸如短视频、电影等群众比较熟悉,但对非遗来说比较新颖的方式。内容可以不变,但推广宣传方式一定要与时俱进,讲故事的形式要与时代同频,非遗的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远、更广。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守住根脉,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用心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瑰宝释放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讲好非遗故事,讲好孝义故事,为山西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孝义市副市长杨凤鸣说。
      一口道出千古事,双手舞好非遗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让非遗之花处处绽放,让非遗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陈丽红
    本版责编:张卉
    版式:刘铁军
    本版图片张建益 郭晓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5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7-03期

    • 第2023-07-02期

    • 第2023-07-01期

    • 第2023-06-30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8期

    • 第2023-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