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这些日子,天刚蒙蒙亮,沁水县嘉峰镇潘河村的黄花菜地里就忙碌起来了,村民们穿梭在黄花丛中,将一朵朵含苞待放的黄花菜采摘下来,不一会儿箩筐就装得满满当当。
潘河村有种植黄花菜的传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五须,这个村的黄花菜为七须,曾经是宫廷贡品。虽然潘河村的黄花菜名气很大,但由于“单打独斗”,销量却不尽如人意,村民们收益并不理想。
“如今局面大为改观,村里再不用担忧销路的问题了。”潘河村党支部书记常文飞兴奋地说,“这得益于‘嘉农兴’产业联盟的成立。现在,我们只集中精力种植黄花菜,提升产品的品质,联盟里的其他村负责深加工和销量。”
常文飞所说的“嘉农兴”产业联盟是嘉峰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统筹镇域农业资源,组织前岭村、潘河村、秦庄村、马庄村、刘庄村5个村成立的,旨在打破村庄行政壁垒,指导大家抱团发展,形成“握指成拳”的放大效应,全力破解该镇“工业强、农业弱”“沿路村强、山上村弱”的现状,努力探索出一条强镇富民的新路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联盟建立之时,嘉峰镇党委成立了“嘉农兴”联合党总支,统筹联盟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和各村发展规划。
经过前期摸底和深入调研,“嘉农兴”联合党总支通过统筹整合土地、产业、人才、机械等各方面资源,上马了投资小但见效快、规模适度却能稳步增收的项目,着力培育建设“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农作物加工+综合循环利用”生态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循环发展。
在联盟党总支的带领下,各村不仅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而且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前岭村采用“村企共建”的模式,将部分撂荒、闲置土地收回,探索实践“党支部+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联营举措,发展肉牛养殖,并积极延伸产业链,打造肉牛养殖、肉牛深加工和有机肥生产的“三牛鼎立”产业布局,目前已存栏360余头,今年10月份可出栏60余头;刘庄村的富民栊驴厂已经建成,存栏200余头驴;秦庄村变“输血”为“造血”,农产品深加工厂房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马庄村立足有资金、有土地的优势,成立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和秸秆综合利用。
“如今,5个村成为‘一家人’,每个村各司其职、各得其利又相互影响,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投资、减少了经济运行成本,又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为镇域产业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基础。”嘉峰镇镇长王坤说,种植端的机械化、规模化提升为加工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种植后的秸秆打包成饲料提供给前岭的牛厂和刘庄的驴厂;销售市场的打开反过来稳定了种植端的收益,其中,养殖场的粪便可加工成有机肥供种植端使用,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
“对于我们秦庄而言,前期的粮食原料既可从马庄村直接收购,也可租用该村的机械,在我村流转的土地进行种植,一举两得。”秦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栋欣喜地说。
同样地,潘河村后期的黄花菜深加工项目可以占用秦庄的厂房,避免重复投资;前岭村和刘庄村的养殖场可充分利用马庄村的秸秆饲料,从而减少从外地运输的成本。“马庄村的秸秆收储站建成后,我们一年最少节省运输费用15万元,等于又能多买25头牛。”前岭村治村顾问卫军胜掐指头算着经济账。
刘庄村村集体经济薄弱,为了确保新建驴厂能够正常运转并逐步盈利,村党支部书记陈旭雷在党建联盟的牵线下,向马庄村赊借了饲料,待驴出栏后再支付饲料费用,减少前期的运行成本。
嘉峰镇副镇长、“嘉农兴”党总支书记张雷介绍说,“党建联盟”的成立,让各村受益匪浅,预计今年这5个村村均增收60万元。
尝到甜头的嘉峰镇一发不可收拾。镇党委政府根据各村特点,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折腾不懈怠”的原则,引导尉迟村、长畛村等文旅型村组建了“嘉合兴”联盟,推动了全镇文旅康养产业大发展。同时,按照商贸型、服务型、工业型等,着手成立“嘉商兴”“嘉福兴”“嘉企兴”等联盟,实现镇域内有共同特性的村抱团发展。
今年以来,在“党建联盟”带领和推动下,嘉峰镇已经不存在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下的村,基层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于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