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早对白居易诗中的龙门石窟向往已久。趁着出差的机会,笔者终于来到了这十万尊佛的祥和之地。
龙门石窟坐落于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南郊,有东北和西北两个入口。我们选择从距西窟最近的西北门进入,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那里。抵达石窟时正值天气最热的午后,33℃的洛阳宛如一个巨大的蒸笼,却盖不住笔者激动兴奋的心情。
来到景区,首先被它自然秀丽的风光所惊艳。浅蓝的天幕高远通透,几朵白云悠哉游哉,点缀其中。龙门山与香山东西巍峨对峙,伊河于两山之间流淌,远远望去,这青山绿水构成了一道天然的门阙,为“龙门”一词作了注解。
沿伊河前行不远,便能看到横跨于伊河之上的龙门大桥。这座大桥长300多米,是仿赵州桥修建的三孔空腹式石拱桥,桥洞刻有陈毅元帅所题的“龙门”二字,苍劲有力。穿过龙门大桥下的桥洞,就算正式进入了龙门石窟西窟景区。
看到崖壁上星罗棋布、大小各异的石窟,笔者不禁对千年前的雕刻匠人们肃然起敬。千百年来,尽管遭受着大雨冲刷,烈日暴晒,甚至野蛮入侵,但在匠人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下,一尊尊佛像仍然栩栩如生,一座座佛塔依然精致挺拔。肌肉虬结的力士,英武直立、瘦削的僧人虔诚地行着合掌礼,还有比着“剪刀手”的“网红”菩萨……岁月给这些雕塑留下了斑驳的颜色,呈现出深沉内敛之美。在众多石窟之中,第557号窟让笔者驻足许久。该石窟呈现前后室结构,正壁造阿弥陀佛及二菩萨三尊大像。正对着游客的佛像,高束螺旋发髻,双眸微阖,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左手安放于左膝,残缺的右臂掩不住其优美的姿态。周围的小龛造像服饰多变,神态或宁静或愤怒,十分精巧。不过,龙门石窟的雕像也并不全都那么生动。据导游介绍,龙门石窟开凿兴起于北魏,最初只专属于皇室。但到唐朝时期,佛教兴盛,天下太平,平民百姓既可以出资造窟供养,又可以自行雕凿,因此石窟中的雕像技法工艺水平有明显区别。
登上卢舍那大佛前的99级台阶,笔者来到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龛——奉先寺摩崖大龛,瞻仰大佛的真实面容。据传,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投入两万贯脂粉钱,仿照自身面容而造。整面崖壁呈半弧形,南北宽36米、进深40米,最中央是卢舍那大佛,天王与力士侍立大佛左侧,右侧则是弟子阿难,虽有残破,但依旧宝相庄严,护卫着大佛。大佛高17.14米,头顶(高髻)至下颌4米,面部丰满圆润,双目略微凝视下方,作结跏趺坐式,高大雄伟。无论礼佛者所处何地,都能与大佛慈悲的眼神相遇,这与大佛头部微微前倾,稍做俯视的动态设计有关,再加上大佛显露出的微笑神态,也使其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仰望卢舍那大佛,笔者似乎也穿越了千年的岁月,看到了风云变幻。
尽管已为龙门石窟的自然风光和雕刻艺术折服,但若有机会夜游石窟,能看到夜色中沐浴在暖色灯光之下的佛龛和佛像,一定别有一番风味。
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