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思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课堂思政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用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引导青年大学生扩宽历史视野、培养家国情怀,筑牢理想信念,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史”教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懈探索与奋斗中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程,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当前“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融合度不高、实践环节比较薄弱、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四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合,使“四史”教育真正体现其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合理做好顶层设计。“四史”教育是一项系统化、长效化的过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一谋划和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要立足本校师生实际,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并构建“四史”融入思政教育方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加强分类指导与对策落实,助力思政课专业设置、教材体系安排、考核评价、质量保障等各方面协同推进,使融合流程有机衔接,切实把“四史”教育的历史和实践逻辑与思政教学的理论逻辑统一起来,达成同频共振的效果。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各地实际,与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开发当地“四史”文化资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和文化编写成书,形成“四史”教学辅导用书,让“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1+1大于2”的教育效果;从师资看,“四史”涉及多个相关学科,单纯依靠马院力量开设“四史”类思政课,无论是学科积累、课程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一定难度,要全面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举全校之力开好“四史”类思政课程。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四史”融入思政教育后,不仅为大学思政课增添了教学内容,也丰富了教学素材。在思政课程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四史”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支撑资料,把丰富的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当中,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基本脉络、理解历史方位、扩展历史视野,讲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在课程思政方面,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四史”教育元素,聚焦青年学生关注的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找准教学融入点,以鲜活的案例和背景资料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将“四史”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积极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四史”不仅体现在书籍、史料中,更蕴藏在故事、纪念场馆、历史遗址等丰富多彩的载体中。高校要充分利用“四史”的丰富载体,积极创新教育形式,推动“四史”教育入脑入心。一方面,要拓展课外社会实践,科学分配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可以围绕党史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军博馆、红色革命老区等思政教育基地来安排思政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们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四史”的学习魅力,运用研究式、辩论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要以“互联网+”思维开展“四史”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四史”资源的共享性与新兴媒体的交互性,整合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如网上红色纪念馆、线上红色系列讲堂等,使“四史”教育以更为多样、生动且具趣味性的方式吸引更多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介的作用,推送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党史故事等信息,构建良好的红色育人环境;增设线上“四史”课堂,成立“四史”线上小组,让“四史”与思政课实现良好对接等。
  进一步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方面,要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高校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和优势,定期举办“四史”系列讲座与培训课程以及各项学术研讨、教学比赛等活动,为教师充实和提升自己提供便利,使其成为“四史”教育的主体力量。同时,还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使其深刻把握“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重点内容,进而将“四史”教育贯穿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把高校教师传授“四史”知识作为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并对应设置专门的奖惩制度,规范提高教师对“四史”的学习,辅助配套考核措施,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四史”知识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作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31期

  • 第2023-07-30期

  • 第2023-07-29期

  • 第2023-07-28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6期

  • 第2023-07-25期

  • 第2023-07-24期

  • 第2023-07-23期

  • 第2023-07-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