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穿过时空领略中国桥

——赏析冀荣德的《桥乡遗韵》

  最近接到冀荣德先生从杭州寄来的《冀荣德黑白木刻集——桥乡遗韵》书稿,仿佛是一股来自南国的和风拂面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又似一场来自水乡的秋雨淅沥,顿觉神清气爽。一部书稿使我走近了冀荣德先生和他的版画创作。
  山西版画素有优良传统,出过众多名家。20世纪30年代有力群先生,为发展中国木刻事业和创作版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著名的中国现代版画大师,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之后有董其中、姚天沐先生,在版画创作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山西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在这些老一辈版画家的带领和影响下,山西涌现出一批不同风格的中青年版画家,冀荣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荣德笃志好学,勤于耕耘,执笔握刀,创作甚丰,出版过《冀荣德速写集》《冀荣德水乡写生集》《素描人物》《牡丹雅韵水墨选》等著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频频获奖,成就突出,曾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堪称画界翘楚、艺坛才俊。我和荣德交往虽然不多,但他的人品和画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几次晤谈,涉及人生、艺术,往往所见略同,多有共识,更产生惺惺相惜、心有灵犀之感。荣德出生于太原,品貌儒雅、性情率真。他原是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后来调到杭州,在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我不清楚荣德从太原调杭州的具体原因,不过从荣德的性格和理想来说,也许在江南水乡更能够找到适合他创作的土壤。这不,他去了没有多少日子,一部描绘江南桥韵的黑白木刻集就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这使我惊奇,也为他感到欣慰,因为不管在哪里,我们的艺术家的生活总是为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荣德现居杭州。他的《桥乡遗韵》描绘的是江南水乡风光。这使我想起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的小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我不知道荣德是否有时间去寻觅山寺月中坠落的桂花,是否有情趣在郡亭枕上去观赏潮水的奇观。我想都不会的。因为他的视角、他的感情、他的爱恋都在江南水乡的桥上。他会想起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也许会诵读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这会激发画家对桥的诗的感情。确实是这样,冀荣德的《桥乡遗韵》中的桥,是历史的记忆,是沧桑的见证,是民俗的写照,是诗的情韵,是感情的抒发。
  《桥乡遗韵》表现的是桥,是江南水乡的各式各样的桥。有长桥、方桥、高桥、叠桥、街桥、门桥、廊桥、板桥、镇桥、残桥、弃桥、古桥、小桥……这些桥形体各异,时代不同,但同样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是画家感情寄托的载体。荣德描绘的桥是写实的,因为来自于生活;荣德描绘的桥又往往是变形的,因为这是出自于画家的夸张。变形的桥更给人一种深沉雄浑、古朴苍劲的感觉,往往渗透了时代变迁所留下的斑斑痕迹。在《桥乡遗韵》的46幅作品中,我喜欢《小桥》,直直的河岸、圆圆的拱桥、简朴的房舍、茂密的大树,还有潺潺的流水,一切都是那样的祥和静谧。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但绝无马致远笔下“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我看到《板桥》想起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画面宁静,意境凄清,在宁静、凄清中蕴涵着活泼生命的跃动,有多少早起的人们的脚印印在板桥上。荣德的每一幅画都会引起读者诗的联想。
  《桥乡遗韵》中画的主体是桥,但还有桥的周边环境和时光气象。有《小巷》《村口》《门前》《院内》,有《轻风》《小雨》《滂沱》《响雷》,有《阳光》《正午》《傍晚》《余晖》……画船听雨,渔舟唱晚,荒桥断浦,描绘了在不同方位或不同情景下桥的不同形态和内涵,表现出画家视野的开阔、观察的细微、联想的丰富和感情的执着。
  黑白木刻是荣德近年来一直追求和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段。他喜欢黑白木刻中的那种没有任何华丽修饰、拒绝缤纷色彩极为朴素的纯粹语言。他追求黑白木刻的质朴高雅、简约概括,而蕴涵丰富、旨趣高远。他的木刻仿佛具有汉魏六朝画之“迹简而意澹”的特点。他继承了中国黑白木刻反映生活的优秀传统,但在时代精神的感悟下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他的木刻创作依赖于长期的速写积累,而速写来自于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所以荣德的黑白木刻体现了当代性,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线是美术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因素,是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特别是线在木刻中更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荣德的黑白木刻中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创作木刻作品,要以刀代笔,讲究刀法,恰如书画创作讲究笔法一样。荣德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艺术的特点,以纯粹的黑白灰、点线面的艺术语汇,用他的三角刀与圆形刀的完美结合,打破了时空的概念和界限,表现丰富的大千世界。直线与曲线、粗线与细线、长线与短线、湿润与干涩,这些版画造型、构图的基本元素,在荣德的《桥乡遗韵》中得到了尽情的表现。他用线条所构成的桥的不同形态,表现它们的不同的质感、量感、重力与动速,达到了极致。直线表现的雨丝风片(如《滂沱》),曲线构成的水中波澜(如《积水》),粗线勾勒的物象轮廓(如《老桥》),细线描绘的景点细部(如《小镇》),均极尽其妙,一刀下去,有如神功,娴熟自如。学院派的基础造型功夫和对周围世界的生命关注,使他犀利直落的刀法契刻是那样的铿锵有力,使他刀下的线条充满了美感、质感和空间感、节奏感,使他的木刻作品渗透了刀味的力度和木味的醇厚,表达了画家特有的思想情感、气质情趣和审美理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江南水乡让人动情。感谢冀荣德先生的《桥乡遗韵》,使我走进了江南水乡,穿过时空隧道,领略中国桥的风光、诗意和韵律。

韩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2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31期

  • 第2023-07-30期

  • 第2023-07-29期

  • 第2023-07-28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6期

  • 第2023-07-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