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声

共同守护网络“未成年人模式”

  当前正值暑假,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易高发阶段。国家网信办8月初发布关于《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提到,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大量未成年人不可避免地成为日常用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在2022年末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预防和干预网络沉迷,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这些年来,各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实施了许多措施,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依然存在一定隐患和风险。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内容,难免有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出现沉迷网络游戏、打赏主播等不良行为,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的重点。立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形势新要求采取必要措施,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细读上述《指南》,很多新措施可圈可点,不少以往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得到了细化和加强。分龄原则贯穿“三道防线”始终,旨在指导相关主体为不同年龄阶段用户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信息和服务;针对网络上不断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破解防沉迷方法,《指南》规定“移动智能终端应具备防绕过功能”;学习类应用程序出现网游乱象备受诟病,《指南》也已明确“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相较仅针对应用程序的单方面防沉迷,有望出台的新规则更具有联动性、针对性,意在更好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火墙”,从而进一步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不断升级的治理措施意在堵上原有防沉迷系统的漏洞,同时也表明了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决心。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监管给力与平台建设,而作为重要的监护主体,家长负责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一项调查显示,2021年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及家长占比均不到五成,有四成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够明显,有一成未成年网民表示对“青少年模式”不满意。模式的不断优化是为未成年人营造更适宜、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但只有家长设置使用模式,才算真正按下了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的开关。且家庭对未成年人上网影响重大。也就是说,家庭作为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肩负着确保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的重要责任。从本次升级可以看到,无论是“从未成年人模式退出时,需要家长进行验证同意”,还是“在规定使用总时长的同时,为家长提供豁免操作”,都是在强化家长责任。
  技术升级很难解决全部问题,也无法取代家长的积极引导。担起分内之责、孩子健康触网才能平稳落地。

燕语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09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7期

  • 第2023-08-06期

  • 第2023-08-05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2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