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晋一最近完成了一件大事,续修《西社续氏家谱》。虽说是修撰家谱,但续氏家谱非同一般,称其为“一部家风好教材,半部中国革命史”也不为过。
明永乐初年,一位续姓老者领着儿子、侄子几人由洪洞县向北迁徙,行至崞县西社村(后划归定襄县)时,在村中瓜嘴沟一孔废弃的土窑中定居下来。他们坚韧、勤劳、睿智、好学,开垦务农,安身立命;割苇编席,挣钱养家……在走出土窑的历程中,续氏祖先们思索最多的便是文化和教育,于是便有了“勤俭勤劳、善学善行,诗书继世、礼仪传家”的家训。为了教育后人,他们还把家训的理念融贯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把“耕读传家”“立修齐志”这样一些词汇请书法家书写出来,雕刻在最显眼的门楼上。后人秉承祖训,即使生活拮据,也要送子女入学读书,于是,在整个家族中形成了“家家传书声,巷巷有举贡”的文化现象,还留下了“父子同仕、兄弟同科”的美誉佳话。据《西社续氏家谱》记载,仅清朝乾隆以后,西社续家就出过18名举人、17名太学生;民国期间出过9名将军。
续氏11世孙续瀍自幼好学,雍正二年中举人。虽说举人就有做官的资格,续瀍却“淡泊名利,终生不仕”。他在乡设馆,教授生徒,从学者数以百计。有学童因家贫无力交付束脩者,则免费就学,且一视同仁,悉心培植。13世孙续昑“自幼读书,拔入太学。曾携资出游,北上京都,南下湖广,搜购书籍数十箧。归来,筑半亩小园,谓之‘半亩堂’,置书其中,披阅皆遍,无不探其要领。”据家谱记载,续昑也是在乡设馆授徒,以品德教育为重,文艺次之。门下多有成就者,曾为其树德教碑。此外,他的作文清真雅正,诗名斐然,著有杂体诗多卷。其子14世孙续承家自幼喜书,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理学家,而且工于诗赋,因平生爱菊,自号“菊园”。其家藏书千卷,箱满架盈,日不辍读,铺纸挥笔,满室墨香,著有《日涉园诗抄》700余首。
记得西社村中有座戏台,戏台两侧书写着一副巨大的对联“自古文风盛,惟斯才俊多。”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以来,光续氏家族考入各类大专院校者达726人,“三书先生”更是不乏其人。在我的案头,有几本书就是西社人所著,如续俊谦先生的《往事新思》、续八宝先生的诗集《悟涛寄韵》和由他担任总纂的《定襄县志》,等等。
从寒窑走向望族的历程中,续氏文化展现的另一特色则是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早在1912年,续西峰主持修建西社学校,同时创办了西社女校。由于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使得西社续氏女子自主、自立、自强、能干,留下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佳话。14世孙女续戴月聪明好学,通晓诗书,鸦片战争期间,洋人入侵漳州,续戴月临危不惧,与丈夫共守危城,被世人广为传颂;续范亭之女续磊曾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她与丈夫穆青(曾任新华社社长)合编的《续范亭文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性格天生似古松,不随桃李斗春荣。明知晚秋风霜苦,敢为梅花破敌锋。”这是被孙中山先生称为辛亥革命北方领袖的续西峰将军写的一首《梅花》诗。续西峰18岁考中秀才,22岁考入山西大学堂,1905年加入同盟会。随后,他根据同盟会指示,返乡创办川路学堂,以学校为阵地,宣传进步思想,培育革命人才,发展同盟会员,在晋绥点燃反帝反封建的燎原之火,擎起“忻代宁公团”的大旗,创造了辛亥革命的“塞上奇迹”。
西社村与续西峰将军一起被称为“续氏四杰”的还有续范亭、续式甫、续宝峰。在他们的带领下,西社有60多人投身于争取民主共和的革命斗争,足迹踏遍全国各地,有的成为全国很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有的成为英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员。“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续范亭将军的这首绝命诗,让世人的记忆定格在1935年12月26日的南京中山陵。在此之前,日本策划“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当时,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抵达南京劝蒋介石抗日,但蒋避而不见。此时的续范亭一腔热血变成了悲愤的火焰,这天傍晚,续范亭来到中山陵前,“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于是短剑切腹,呼出了“无畏精神在,身死国犹存”的呐喊,希望此举唤醒全民族的抗战激情。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将军与世长辞,毛主席亲自为他撰写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张文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