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将军的绿化梦

——评鲁顺民纪实文学《将军和他的树》

  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跨越时空,再现人生的沧桑和奋斗。鲁顺民长篇纪实文学《将军和他的树》(大象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生动地记述了张连印将军退役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生活,返回家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故事。沉浸在生动感人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新时代的“愚公精神”,结识了一位令人钦佩的“时代楷模”。
  鲁顺民以独特视角展现了将军种树的真实图景,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一个因对故乡山水的眷顾而在退休后萌发了的“绿化梦”。张连印退役后以他的级别可以安享晚年,过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他却突发奇想回乡种树。这个决定是艰难的,因为老伴和孩子在大城市生活,再回到家乡种树,老伴会同意吗?老伴叫王秀兰,与他是老乡,曾经是左云县的乡村教师。说起来张连印还是有远见的,当初他在部队提干后,一门心思要找一个家乡姑娘。为什么呢?他想得更远,将来转业之后肯定要回家乡,人家能跟你回去吗?事实确实如此,正是多年的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王秀兰理解丈夫对于故乡的感情,也明白丈夫绿化荒山的拳拳之心。尽管面临种种艰难,还是与张连印一起回到故乡。
  作者熟悉农村的生活,通过实地采访反映了张连印抉择的难能可贵。张连印回乡前,首先把义务植树的事情向河北省军区打报告,很快得到批复。张连印以“生态建设为主体,植树造林防沙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绿化荒山,改善生态,建设种苗繁育基地、特色农业试验区和畜牧养殖基地。张连印脱下军装,扛起锄头,回归家乡,植树造林,谈何容易?他的家乡在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位于左云县的十里河谷。记忆中的牛羊归来,河草青青,已经成为童年过往。当张连印退役时,张家场村的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许多土地撂荒,河谷杂草丛生,满是石头,荒山秃岭,生态环境恶化。2003年5月,张连印脱下将官服后,最“拿心”的还是种树的事情,他回乡的第一站不是家乡,而是去太原市拜访农业、林业部门的领导,请教种树技术和有关政策,然后才返回日思夜想的故乡,绘制绿化荒山的蓝图。
  在荒山秃岭种树不是简单的事情,书中描述了张连印同亲友商量时的场面。张连印作为军级干部回乡,自然受到人们的敬重。谈起新的打算,他满腔热情地说要种树。他没有料到的是,遭到众多人的反对,不仅他的兄弟张连茂想不通,甚至和他一起长大的村民胡万金也坚决反对,连声说“着不成”,左云方言,意思是干不成。想当年,胡万金作为张家场村的领头人,带领村民多年植树造林,种植葛榛、枸杞、柠条等等,什么方法都试过,可是收效甚微。我们守在村庄多年干不成的事情,你一个离乡多年的将军能种好树?可是,张连印胸有成竹,因为他请教过省里、市里以及河北的许多造林专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左云县周边各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启动,在晋北高寒地区植树造林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按说,张连印真有点“拧巴”,那时煤价没有上涨,左云县有许多煤矿,承包费就是个象征,他凭借着人脉资源可以投资煤矿赚钱;还有的企业邀请他当顾问,并配备小车和司机,一开口年薪就四五十万元。然而,他都没有答应,他认为只有种树才是长久之计,造福子孙后代。正如张连茂所说:“我哥人家说得有道理,你包煤矿可以挣钱,给人家当顾问也可以挣钱,钱是有够的,花光也就没啦。你栽下一片树……咱们百年之后,树还在,子孙后代说起来,那一片树是谁栽的,你看看,这多有意义。”左云县,西邻毛乌素沙漠,北有库布齐沙漠,干旱少雨,植被少,农业条件差,过去就是边塞之地荒凉之地风沙之地。正如书中所说春天一场风起,漫天黄沙,黑云动地,砂砾扑打,砸在脸上如鞭子抽,灌进嘴里尽是泥沙。不要说田野被黄沙覆盖,就连农家院子、窗台上都落下铜钱厚的一层沙子。正是家乡的这种状况,激发了张连印植树造林的雄心壮志。
  该书以真实感人的细节,刻画了张连印深藏于心的种树情结,对乡亲们的朴素情感。张连印铁了心要种树。经过村委会同意,并且上报乡、县有关部门,审批予以通过。他与乡、村两级签订合同,承包张家场村南十里河300亩河滩地做苗圃。所谓的河滩地,并非人们想象的土肥水美,而是榛莽丛生,蓬蒿遍地,荒草萋萋,土质贫瘠,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河滩”。他之所以选中河滩地,不是为了获利,而是在育苗的同时,治理河滩,达到双赢。等一切手续办好,就到了10月份。对于左云县来说,八月落霜,九月飞雪,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此时河岸开始结起冰凌,河水收缩。时间不等人,他决定马上要盖房子!可是,这样的天气,不要说庄户不动工,就是国家工程也到了收缩阶段。张连印拎着30万元回乡,种树要打持久战,就得先有个窝,兄弟家可以住宿,但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张连印毅然动工建房。地址不是选在村里,而是在十里河滩的育苗基地——连丰种养基地。叔伯兄弟们建议,要盖就盖得洋气一些。张连印说,不行!第一,不能超过村民房子的高度,第二,完全按照农村自建房的格局,红瓦、砖墙、火炕、砖墁地。因为,农村盖房有讲究,不能高人一头,而且盖成楼房后村民来了不自在。张连印希望房子盖好以后,村民来到他家就像来到农家院子里一样。听说张连印盖房,兄弟们乡亲们都来干活,热火朝天,全力以赴。就在压栈的那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迎来了左云县那年的第一场雪。25天后,10间正房完工,张连印终于可以植树造林了。
  万事开头难。张连印房子盖好,材料、雇工,平整土地,推土机作业,样样都花钱,临到过年,30万元所剩无几。正如张连茂所说,你带着30万元绿化荒山,就是300万元放在梁上也不显山不露水呢。张连印用完了积蓄,乡亲们哪里知道,他可谓骑虎难下!怎么办?王秀兰劝他给孩子晓斌打电话。就这样,儿子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大女儿拿房子做抵押贷款20万元,小女儿拿出转业费等5万元。2004年春,张连印开始育苗植树,在村北梁2200亩荒地上,植树24000棵,树苗钱加上运输费、人工成本、苗圃管理,筹集来的35万元又用完了。接下来打井、开渠、修路,资金还有很大缺口,张连印只好又想办法筹集资金,他向战友们求助,王秀兰向闺蜜求助,再后来去银行贷款。张连印把周围各县的苗圃转了个遍,去右玉县苗圃就4次。右玉县威远苗圃主任辛存保现今已经退休,他回忆当时两人讨价还价,后来被张连印的义务植树的精神感动,就适当让价,并推荐适合当地生长的樟子松和侧柏,张连印调了20万元的树苗。这一年,张连印和老伴扑下身子干,他的本家兄弟招呼村里五六十名乡亲过来帮忙,妹妹妹夫也给单位请假来帮忙。
  作者塑造了张连印面对某些突发事件的处变不惊,显示了一个将军的胸怀和智慧,表现了对于乡情的理解和巧妙应对。植树造林,难免会遇到许多难题,有些难题甚至让人意想不到。春天植树,夏天养护,接着就到了秋天。张连印满怀希望登上北梁,只见一片荒芜,栽种的树苗七死八活,只好进行补栽。进入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张连印又来到北梁,谁知秋天长到30公分的幼树,不是被拦腰折断,就是枝叶枯萎,尸首不全。难道是有人蓄意破坏?他仔细查看,原来是羊啃了!一群羊、一群牛进入树林,就像一把把镰刀,毁坏着树苗。他怪自己粗心,没有设护林员。百十亩林地被毁,在乡镇一级政府也是大事件,大家十分气愤,有人说报警吧,还有人出主意给树苗撒药、设置围栏等。张连印听了后首先否决,他说哪能呢!张连印放过羊,知道羊倌和牛倌的艰辛。年底,由乡政府出面,把羊倌和牛倌召集到一起开会,张连印动情地说了植树造林的初衷,希望大家不要让牛羊为害树苗。他过年回石家庄前,特地从县城买回十几双胶鞋,翻山越岭,亲自看望十几个村庄的牛倌羊倌。他们一看将军亲自看望,坐上自家的土炕头,十分感动,纷纷表示看管好牛羊,不让牛羊啃坏树苗,甚至成为义务护林员。
  创业艰难,植树尤其艰难,遇到挫折怎么办?鲁顺民记述了张连印面对挫折的抉择。第一年育苗失败,许多苗木不成活,加上被牛羊啃断的树苗,两项相加损失二三十万元。出师不利,开门头一炮就给哑了。此时还有退路,儿女成家立业,张连印和老伴都有退休金,完全可以养老。可这不是他的性格,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发誓把荒山秃岭变成绿色王国。张连印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童年少年,是从苦水里蹚过来的,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乡亲们帮衬长大,入伍参军。他38岁就担任了副师长,后来又当上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他说:“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关照,就没有我张连印的今天。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退休了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他从军40年退役,要问还有什么心愿,那就是植树造林报效家乡。张连印伤心,老伴伤心,兄弟们劝他就此收手。可是,张连印就是不服输,他说:“不!还得干下去,当兵40年,遇上这点事就当逃兵,不行!”张连印多次去省市县甚至更远的北京和沈阳,请教林业专家,并购买有关林业和树木培植的书籍,订阅专业杂志,提高种树水平。经过失败之后,张连印摸准了植树规律,在2005年,补栽损坏的树苗,继续植树700亩,又把村子的西梁辟为园圃。与此同时,张连印种树的事迹传开之后,从部队转业复员的年轻人、回乡探亲的战士,还有驻大同某部的官兵,经常过来帮忙。张连印再接再厉,2009年,争取到一部分政府投资,在十里河滩打了8眼井,修输水管线3400米,防渗灌渠3000米,水泥道路3500米。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洗礼着每个人。既然从事经营活动,哪个行业的水深水浅,不迈入河中怎能知道?张连印也经过失败,也受过骗。2005年,张连印从东北购买种苗,第一次拉了8万株,又拉了第二次。结果卸车验货时,发现三、五包被人调包,一包种苗1万棵,大约一半被调包,损失巨大。究其原因,从当地雇车往回拉时,司机在半道吃饭,早有车辆接应,趁机将种苗调了包。张连印生气归生气,口说无凭,只好派亲戚宋殿英等人亲自押车,人不离苗,苗不离车,才解决了受骗问题。看来,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诀窍,哪一行入门不交点“学费”呢?
  作品从多个角度描写了张连印的故事,使读者通过拼图认识了一个真正的“晋北汉子”。张连印回到故乡一点也不像个“将军”。他带领村民一起植树造林,吃得一样,穿得一样,住得一样,冒烈日,战酷暑,迎寒冬,斗冰雪。张连印两口子城市生活多年,在家乡晒红一层皮肤,再晒红一层皮肤,最后皮肤变成紫红色。以至于儿子与女儿探望父母,看见一群农民从山上下来,竟然没有认出父母。
  本书作者多年进行田野考察,熟悉晋北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对乡村的描写不啻是一幅风光迷人的生活长卷。作者记述了左云十里河谷河流的流域面积、年均净流量、河流的支流走向;叙述了张家场村的地理位置,汉代长城的遗迹、明代的烽火台和边墙残垣,指出左云县南部就是辽金古战场的金沙滩;记录了张家场村的民居建筑,废弃的碾盘碾轱辘,以及生态环境、风沙对于生活的影响;反映了当地村民的饮食习惯、生活风貌和村民的交往状况;描写了张连印参军前在乡村的生活环境,谋生的百般艰辛,尤其是张连印在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之后,一个人做莜面“屯屯”的画面,令人感慨万千。正是这一幕幕对于乡村生活的逼真而生动的写照,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乡村生活,看到了张连印的成长足迹和生存环境,感受到一名乡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将军的心路历程,明白了作为一个将军,为什么能够拒绝金钱诱惑,义无反顾撸起袖子投身于绿化荒山的伟大壮举。
  据统计,从2003年至2021年整整18年,张连印建起育苗基地300亩,移苗205万棵,植树造林18000亩;2003年,张连印回乡时,左云县林木覆盖率38.6%,2021年,左云县的林木覆盖率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张连印的贡献率为1.5个百分点。2021年,张连印经营的苗圃基地,被左云县委组织部命名为“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被山西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张连印奉献精神不止于此,他说:“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是咱们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作为一个退役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役后的最后一个战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掷地有声的话语,铿锵有力的回答,表达了晋北汉子的赤子之心。
  鲁顺民的这部纪实文学,通过多种视角和文学手法,记述了张连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事迹,塑造了一个退役将军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的精神,塑造了张连印将军的立体形象,他的军人气质军人作风,他的农民形象乡村情结,以及张连印老伴王秀兰和左云县张家场村乡亲们帮助植树的群像,作品表达的动人故事和乡村场景、晋北生活和民俗风情,各种人物各种性格的刻画,十分传神逼真。张连印是“那个唤醒庸常生活中英雄主义的人,推醒沉睡在乡野大地上理想主义的那个人”,这是一部当代愚公改变荒山面貌的人物志。

宁志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6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4期

  • 第2023-08-13期

  • 第2023-08-12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9期

  • 第2023-08-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