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环保

“零碳美食家”走进社区

  “你们知道什么是碳、什么是减碳吗?”“碳与食品有什么关系?”“食品是怎么来到我们家中的呢?”“在食品减碳方面,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我知道。”一位小朋友举手说,“我们平常吃的食品是经过运输才来到我们身边的,这个过程就有碳排放,在学校里,老师讲过的。”
  “对,这位小朋友回答得特别好。”
  8月14日,在太原市老军营街道,零碳社区“晋”行时——“零碳美食家”活动正在热闹进行中,面对环保志愿者提出的问题,前来参与的小朋友纷纷举手,积极回答问题。
  减碳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减碳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无论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还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活动负责人尹玉英介绍,为进一步促进公众关注舌尖上的“碳排放”,我们以食品选购为引子,将日常选购的行为与碳足迹相关联,把“碳”展现在餐桌,发掘饮食减碳的潜力和可能性,引导公众树立珍惜粮食,不仅是尊重劳动者,更是为地球减碳作个人贡献的理念。
  活动中,环保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了解食品从种植、运输,最后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包含了碳排放,通过有趣的小游戏和互动,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了生活中的碳排放是怎么回事,可以通过怎样的行为和选择进行碳减排。
  尹玉英说:“比如,我们在采购食物的过程中,选择如何出行更低碳,或者我们选择更加环保的本地食物还是经过长途运输的进口食品更低碳,我们的选择都决定了食物的碳排放。”
  参加活动的太师二附小三年级学生陈佳懿在活动中积极发言,她说:“在学校里,老师也会给我们讲环保的相关内容,今天来参加活动,通过志愿者姐姐的讲解,我更加了解了在生活中怎样选择食物更加低碳,以后我会和父母选用更加低碳的方式,来为减碳作小贡献。”
  今年,我省印发了《山西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省正积极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等举措,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社会风尚。
  尹玉英说:“今后,我们还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减碳是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事,从身边小事入手,从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入手,我们才能更加深入践行低碳生活的原则。”

本报记者程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23期

  • 第2023-08-22期

  • 第2023-08-21期

  • 第2023-08-20期

  • 第2023-08-19期

  • 第2023-08-18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6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