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鹃)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8月24日,在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工业仿真及高端装备应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等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及领军企业代表,围绕工业制造和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打造新型工业化关键引擎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国内工业仿真国产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新模式。
论坛由省工信厅指导,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云时代曙光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主办。与会人士以《工业软件赋能数智未来》《面向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与实践》等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工业仿真”作为论坛的关键热词之一,它是对实体工业的一种虚拟,将实体工业中的各个模块转化成数据,整合到虚拟体系中,在这个体系中模拟实现工业作业中的每一项工作和流程,并与之实现各种交互。它利用多元化计算能力、多物理场耦合能力等特点,有效地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山西作为全国能源和重工业大省,聚集了太钢、太重、大运等一系列全国领先的制造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近年来,我省引进了怀柔实验室、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建设了国家级算力中心等战略性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支撑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等数字经济建设。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曙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立表示,作为核心信息基础设施企业,曙光将结合自身战略布局方向、科技研发优势、成果转化能力,在山西持续深耕,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伙伴,构建山西本土的算力服务能力,推动山西成为算力高地,用算力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山西省数字经济持续增长。
发言摘要
工业软件赋能数智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十一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从早期的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如今的数字经济,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出了时代的发展轮廓。特别是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数字经济不仅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更是数字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引擎,同时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稳定器”和“加速器”的角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主要包含数字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这四大板块。其中,工业软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既是数据价值化的应用实践,又在数字产业化中成长,更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中达到顶峰。
工业软件的核心作用在于为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提供全流程的支持。其本质是整合工业知识,将企业的经验融入软件系统,旨在提升企业效率。对于任何希望创新的企业,设计是首要步骤,而设计的基础则是工业软件。
工业仿真软件作为工业软件的“皇冠”,它是制造业的核心,其杠杆效应不言而喻,它能够显著提升产品性能、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同时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展望未来,工业软件应结合更强算力、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从而实现技术的质变。
工业软件在产业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当它与算力和人工智能紧密结合时,这样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机会,有可能使中国的软件超越现有的国际标杆,进一步推动我们的工业发展。
面向智能制造系统工程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与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伯虎
当前,我们国家正步入新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正面临新态势;正迈进新征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新时代、新态势、新征程下,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道远。推进新型工业化,将是我们国家工业战线新的征程,可以解读为以高科技引领、绿色可持续、中国特色,强调经济全球化发展,重视开放合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
发展智能制造系统是适应新时代、新态势、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云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突破口与着力点。
智能制造系统是将持续发展中的先进信息技术、智能科学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其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具有对制造全系统及全生命周期活动中人、机、物、环境、信息自主感知、分析、认知、学习、决策、控制与执行等智能特征的,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集成、融合的制造系统。
立足实体经济,在国家、地方的战略规划和计划支持下,建议实现六个加快: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加快国家、地方基础建设;加快国家地方政策完善与落实;加快创新与攻克短板;加快国内外开放合作,特别是加强我国自主产业链之间的开放与合作。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