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民的账本:1952~199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数字人生》是山西省著名学者刘涛和张宏伟合著的一部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作品。主人公健民即张健民,曾任山西省政协副秘书长。
刘涛对旧纸片的收藏情有独钟。2015年的一个周末,刘涛像往常一样去逛太原南宫旧书市场,就是在这样一个古墨飘香的灵瑞之地,仿佛天意挑选,让他得遇一个小本子,共12册。这就是张健民的遗稿,是他个人家庭日常生活的收支账目。一个老共产党员从1952年7月到1993年5月,长达41年的日常生活、消费点滴的翔实记录。我们应该感谢刘涛把一份流落于旧书摊的遗迹,一位沉寂于历史深处的老共产党员,从旧书市场引领到我们的现实中。这份账本带领我们走进并州的旧街道老胡同,娓娓讲述了一个老党员以数字记忆的人生。朴素的记录让笔者动容,潸然泪下,也不禁让我回想起我父亲勤俭、艰苦的一生。这不仅仅是张健民先生的个人账本,也是属于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真实的生活写照,也是一部来自民间史料的鲜活地域社会史的真实数据。小小账本,光辉的一生,让读者心旌摇曳,情思飞扬。
笔者非常感动于这种非虚构语境的写作记述,从小视角探幽历史回廊,从小细节透视大格局。不同于一些对人物事件的钩心斗角的虚构表达,不同于对阴暗心里、权力角逐的挖空心思地构建。那类虚构表达带给人们伤怀与沉湎的繁杂,负重于情感与道德良知的丧失。《健民的账本》,聚焦历史与文学,选材与视野,独树一帜,亮丽的风格令读者耳目一新。这才是桃源深处的幽微之境,如瑶池的一滴圣水纯净透明,洗涤心灵。
非虚构写作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杜鲁门·卡波特写作《冷血》,他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征程,脱离了庸常的文学流派,另辟蹊径,成为纪实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中间过渡,是一种以现实元素为语境的写作,这种探索,赋予了文学更高阶层的品格。2010年《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写作专栏,非虚构文学正式进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学的新体验,注入中国血液,并且绵延流长,永不漫漶,发扬光大。刘涛与张宏伟用娴熟自如的非虚构写作,从小数据构建大历史,以小情节隐喻大光明,为国内非虚构写作更上一层楼涂抹重彩。
作者从一个旧账本的数据中复活了张健民不平凡的一生,先追述他从出生到求学,然后走上“烽火抗战”,到“十二月事变”,无限深情地回顾张健民峥嵘岁月里艰苦卓绝地革命历程。
小小账本承载了健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家庭的勇于担当,对同志的革命情谊,对邻里乡亲的关怀备至,不同于一般的儿女情长的构建。1986年4月8日,张健民一首打油诗:"水平不高,本领不大,不谋私利,不说假话。”“虽朴实直白,但却恰恰印证了张健民一生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张健民“之所以从1952年开始记录家庭账目,与那一年国家开始实行津贴改革有很大关系。”从1952年7月5日开始记录:“付事务处六月份伙食费补足洋435220元”,数字异常“巨大”,“动辄以万为单位”,这就是第一套人民币的特点,“当时的1万元,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的一元”。《健民的账本》翔实的消费记录,解密了人民币的5次发行历程。而现在流通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因为第一套人民币于1955年停用,所以从1955年3月2日开始,健民先生在账本上记录的数字,也就随之变小了”。“收三月份包干费新洋78.28元,买公债支洋30元,交三月份伙食补足费5.03元。”“在记录这天的第一笔账目时,细心的张健民还在数字78.28前面,特意标注了‘新洋’二字。而健民先生账本上的数目字的数量级,也就从此稳定了下来,再没有变化。”作者由此总结,“账本上数字的变化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就是研究账本最有意思的地方:探究数字背后的含义,从中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这也许就是作者对《健民的账本》进行非虚构写作的最大意义吧!
《健民的账本》是按时间为顺序进行的分类写作。第三章分开几个小节,归类进行梳理。“从津贴到工资”“一家的收入与支出”,记录点滴人生。“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及改革,反映了国民经济不同阶段的发展进程。“家有数架书”,通过购买各种书的时间顺序,购买起因与价格,作者深入地探寻了张健民对工作一丝不苟与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身外客物何所有,一辈儿女数架书。”是张健民本人的真实写照。“香烟不离手”,详尽地解密了烟草在省内外的发展历史。在他内心异常苦闷时,在香烟背面抄写陈毅元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回乡觅食”“物尽其用”,通过一些购买副食品的时间与种类数量,作者阐述那个特殊年代,粮食匮乏,饥荒度日的家事国情。第三章的归类分写,始终贯穿一家人的收入与支出。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见微知著,洞悉人情社会,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张健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进行了有力的挖掘。
《健民的账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见证了一个时代。作者通过健民对一家人的各种典型的日常消费的数字记录,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大变迁。以家事写国情,作者的真知灼见、思想光芒,不时地闪耀在字里行间。作者以一本账本书写山西地域历史文化风貌,是独特的非虚构写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详尽的数字依据,是一本不可复制不可模仿的奇书。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说:“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回望的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我们热切地呼唤着中华文明的复归。”
一本账本演绎着山河变化,辽阔世界,人生起伏。一本账本勾勒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李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