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今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大型铁路机车制造企业,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振兴民族工业的时代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何让创新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进而助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崛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同车”动力,是所有同车人一直在探索破解的时代课题。
从“前进”到“韶山”,从“和谐”到“复兴”,一路走来,中车大同公司将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强企之策,不断优化科研体系,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在加速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强有力推动了区域和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的快速发展,并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百姓,深情诠释了“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
锚定“双碳” 绿色引擎
7月19日,伴着长鸣的电笛,蒙东地区迎来了首列新能源机车的上线运营。这台蓝白相间的四轴410kW蓄电池机车,由中车大同公司为蒙东物流量身打造,能够在无电区线路上无污染、零排放绿色运行,可广泛满足大型矿山和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等复杂地面条件的运输需求。其也成为“山西造”轨道交通装备科研成果市场化、谱系化的又一代表产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轨道交通装备作为我国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强劲引擎。
中车大同公司将加快“双碳”产业发展摆在了“十四五”战略规划的核心位置,并制定出台《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培育计划》。
“必须找准‘双碳’产业布局中的发展定位,争做中车新能源技术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先锋者。”大同中车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启超表示,“这不仅是公司长远发展历史站位的科学研判,更是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部署,主动担当使命、坚决扛起央企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车大同公司充分整合自身优势,在省、市政府和集团的支持下,以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培育为切入点,推动“双碳”业务布局和延伸,不遗余力推动现有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绿色升级,并实现驱动技术和新能源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地方重大举措、行业重大变革,中车大同公司积极构建“双碳”全产业链协同机制,面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技术链,充分整合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全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致力于低碳,中车大同公司深度发力永磁直驱等新兴技术,依托大功率电力机车技术创新平台,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永磁直驱技术在大功率机车上的应用。锚定零碳,构建起国产氢能机车研制平台,产品覆盖中低功率调车机车和大功率干线机车产品,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实现轴式、轴重、功率的拓展,达到一车多“变”、一车多“用”。基于此,该公司还将相关技术应用于既有内燃机车的动力改造,实现内燃机车的新能源转型,进一步拓展氢能机车的应用领域。发力负碳,中车大同公司依托装备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布局涵盖污水、废气、固废环保处理等领域的环保产业,为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同时,中车大同公司把握产业布局,在做强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业务“一体”的同时,加强业务顶层设计,做大关键零部件及矿山业务的“两翼”,多维协同的业务生态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随着国家新一代动车组的研制,中车大同公司依托网侧高压电技术研发中心等,持续开展轨道装备核心部件的研发创新,成功服务“复兴号”等刷新试验纪录。今年3月14日,我国首款电气化公路及矿山运输系统示范项目在中车大同公司落成发布。该项技术在填补国内技术领域空白的同时,将牵引公路和矿山运输加速驶入“绿色高地”,为系统解决公路节能降碳运输技术难题提供了可借鉴方案。聚合产业联动协同力,该公司将铁路电气化运输绿色安全和高效智能的技术特点充分应用于公路货运和矿山运输方式中,实现了传统货运汽车重载运输方式和矿用自卸车的绿色变革,助力矿企用户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升级。
数字赋能 智慧增效
6月28日,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大同美术馆开幕。以中车大同公司为核心的平城轨道交通专业镇作为大同市专业镇代表之一,与全省92家省、市级专业镇精彩亮相,集中推介和展示专业镇发展成效和特色优势产品。
去年以来,我省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链发展,精选确定了10条重点产业链及首批20家“链主”企业,其目的在于“链主”企业做强做优,“链核”企业提质增效。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6条千亿级产业链、4条500亿级产业链。
深刻把握机遇,中车大同公司担当起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围绕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基础再造等方面寻求转型升级,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提升。目前,大同市已形成以重载电力机车及铁道电气和牵引变压器制造为重点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内一批中小企业参与轨道交通新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示范应用,持续提升着区域轨道交通装备的集成化和智慧化水平。
自动装配、自动物流输送、关键部件信息自动控制……随着多条数字化产线的建成投运,中车大同公司智慧工厂建设已见成效,还成功入选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成为“新基建”浪潮下我省数字经济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载货运、快速客运及独联体标准电力机车研制平台,中车大同公司全力推动核心业务的全面流程化与数字化,推进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的全面集成应用。
中车大同公司总经理付拥军表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以新型能力建设为抓手,在转型升级中展现作为、履行责任,以全流程智能制造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为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做出表率。”
科技创新 精进不息
中车大同公司自觉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推进科技创新,通过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和市场拓展,通过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5月,首届“山西精品”授牌仪式揭晓了第一批“山西精品”。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中车大同公司研制的和谐2型电力机车通过严格的评审及层层选拔,成功入选首批“山西精品”。
和谐2型电力机车目前是国内铁路重载货运的主型牵引装备之一,牵引钢铁巨龙穿行于各大铁路干线与枢纽,为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澎湃动力,在国内该车型市场占有率达35%。
业务和市场的突破要靠产品,产品要靠技术来支撑。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重载牵引动力的需求,该公司积极深化铁路装备创新驱动,以技术提升助力电力机车“多拉快跑”,形成了不同轴式、轴重和牵引力等级的产品组合,能够根据线路的不同需求,在乡村振兴、电煤保供、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运力支持,有效提升了为国为民保驾护航的“服务指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物资保障提供了可靠支撑。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科技创新的直接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中车大同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以人才“智高点”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良好的机制、环境,以及重大项目、关键岗位的锻炼,培养具有行业话语权的科技拔尖人才,加强应用基础技术、产品关键技术、工程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质量保证技术等领域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行业领军人才的培育和选拔。近年来,该公司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先进员工代表,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茅以升和詹天佑奖等。
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思路,中车大同公司科技投入占比、申请发明专利稳步增加,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为分点强化研发人员与生产骨干单位的技术孵化和成果转化的落地实施,该公司还在生产一线设立了“张志和统战工作室”,既为科技统战人士提供事业舞台,也为公司重要科研成果的现场应用提供转化平台。
创新发展,科技先行;党建引领,保驾护航。去年以来,该公司党委与行业强企和高校共同围绕氢能领域深化合作开展党建联建,充分发挥党组织互助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整体协同,不断攻克、引领氢能这一未来前沿技术,不断突破氢能技术在高端装备等应用场景的成果转化,也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企业责任、贡献企业智慧和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车大同公司将笃行不怠,勇担驻晋央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瞄准轨道交通装备并在多领域加速发展,继续以科技创新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蒋维
本栏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蒋维摄